眾所周知,近年來,礦業發展形勢嚴峻,在生態環保壓力和“雙碳”目標下,不少露天采礦的礦山企業面臨的壓力是與日劇增
,一些地方甚至規定不再保留和新設露天采礦采礦權。但這種簡單的“一刀切”做法引起極大反響,這不僅符合赴我國國情與礦情,違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律,也達不到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的需要,而且還大大降低了市場上礦產品的保障,嚴重制約了礦業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于因礦制宜,根據不同礦種、不同地質條件制定不同的開發利用方案。不管是露天采礦,或是硐采、井工采礦,其開發利用方案都涉及資源的高效利用、土地復墾、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如若礦山企業都嚴格遵照開發利用方案實施,完全可以構建生態保護與礦產開發協調發展的格局。
但露天采礦因歷史種種原因,礦業權設置不盡合理,致使有些礦山形成了多個高陡邊坡,加之其開采方式需要大幅剝離覆蓋層,在感官上體驗差,極易被貼上破壞生態環境的標簽。如過這些露天采礦企業還不能嚴格根據方案及時展開修復治理工程,必然會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詬病。而關鍵點一點也容易被我們忽略,就是采礦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是暫時,必然也是很容易修復,如果事后恢復的好,完全可以恢復原貌甚至比原始狀態還要好。
所以
,對礦產資源開發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必然要經過科學論證,既要兼顧安全、高效、環保,又得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如對一些礦脈薄、覆蓋層厚、剝采比高的礦產,硐采自然是最佳選擇。而對一些資源儲量大且集中、覆蓋層薄、采剝比小的礦產,選擇露天開采無疑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在一整塊砂石資源中人為地劃定出一個“礦脈”進行開采,必然將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損失和浪費。綜上,不要輕易否定并關閉露天礦山,這或許是不懂礦業開發規律而導致的決策失誤,也或成為沒有精準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而體現出的懶政粗暴行為。
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還是要科學辯證地看待露天采礦行為。早些年,因社會環保意識不強時,一些地方以露天采礦安全系數高為由,曾要求能露天采礦的盡量要求露天采礦。而如今從上到下追求生態環保,礦業風向也隨之轉為限制和禁止露天采礦,如此只是顧一時不顧長遠、只看局部不顧整體的做法。另外,我們還要清晰的認識到,露天采礦在保障資源供給、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將“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作為進一步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的重要一環。
國內的眾多露天礦山,涉及鐵礦、銅礦、煤礦、砂石骨料礦山等,在高效利用資源、穩定產品價格、保障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可忽視。
對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包括露天采礦在內的礦山企業如何更好第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統一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當下,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結合各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支撐,露天采礦不僅可以提高礦產品的供給保障程度,而且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等方面同樣可以做得更好。礦山企業只要牢牢堅持生態文明思想,嚴格根據開發利用方案展開作業,不僅可重塑生態環境,還可形成新的綠色產業,切實將恢復好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一些露天采礦則通過生態恢復及景觀打造,建設成為礦山公園或森林公園,生態環境比開發之前還有好,實現了采礦轉型升級發展,修復治理的同時有效反哺生態環境,并提升了當地經濟發展效益。
與此同時
,一些行業協會也在積極倡導和推動露天采礦的綠色發展。作為會員單位95%以上都是露天采礦的中國砂石協會,近年來一直把推動砂石骨料行業綠色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尤其是會上胡幼奕提出并倡導的砂石骨料4.0+模式,是砂石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的產物,其本質是以石礦開采為源頭,建設石礦開采+砂石骨料+粉磨站+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制品、構件制造+PC建筑+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及產品、海綿城市透水產品+礦山生態修復等為一體的智能化控制的生態產業園區,并在園區附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勢能發電、土壤改良、生態農業、生態林業、茶業、酒業、歷史、文化(石礦博物館、綠色發展理念等)、教育、特色旅游、休閑度假、醫養結合、墓園,以及相關社會公共事業等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按照這種模式,一些砂石骨料露天礦山已建成了真正意義的綠色礦山。
所以,露天采礦并非猛虎,也不是破壞生態、影響“雙碳”目標實現的“元兇”,更不能成為更不能成為“過街老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各級政府都當遵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律,客觀公平對待露天采礦,不能為了一時的應景和政績而一棍子打死露天采礦,這并非科學之舉,也違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不利于礦業行業高質量發展。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