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 ,近日,生態環境部對桐廬入選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了授牌,桐廬斬獲又一國家級榮譽。
近幾年來,桐廬縣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健全生態制度、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持續擦亮“瀟灑桐廬郡·中國最美縣”城市品牌,努力會就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如今,走進富春江鎮蘆茨村,一側是綠水青山,一側是精品民宿,中間的這條村道,則被當地村民親切地稱呼為“兩山大道。”
曾經,蘆茨村的村民大多是靠山吃山,以上山砍樹或賣炭為生。久而久之,山上的樹木越來越少,但村民的腰包卻沒有鼓起來。如何才能致富呢,成為當地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后來,美麗鄉村建設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給困境中的蘆茨村打開了致富之窗。伴隨著大家共同努力,村莊環境提升,越來越多的鄉村像蘆茨村一樣,發展起了鄉村旅游業,將“風景”變為了“錢景”。
現如今,民宿已經成為桐廬旅游的一張金名片,民宿床位數實現從“千”到“萬”的規?;瘮U展,去年實現營收突破5億元,更成為中國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的永久舉辦地。
歷經了污染抵消、治理增效、綠色轉型、生態賦能融合、生態經濟并重的發展過程,桐廬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從面子到里子、從形態到實質、從見物到見人的遞進躍升,著力打造出了農文旅融合、生態治理、特色發展、創新賦能、共建共享等具有桐廬特色的山區“兩山”轉化五大模式,基本形成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良好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強產興縣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浙江石材之鄉,鐘山鄉石材資源豐富,質地優良,石材產業發展興旺。然而,伴隨石材的開采,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一些列問題隨之而來。
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
“利用復墾土地發展藍莓、水稻種植等特色產業,將一畝畝‘斑禿’化作農民增收致富的良田?!薄胺e極保護傳承‘鐘山石雕’技藝,大力推進石材行業整治,拆除低小散亂石材企業。”“充分發揮鄉賢作用,招引虎嘯峽漂流、‘隴西生活’萌寵樂園、‘快遞之源’和歌舞生態茶園等農旅產業項目8個,吸收回流資金超5億元,帶動就業5000余人。”……大家為此積極建言獻策。
桐廬縣通過打好礦山復綠、工礦復墾、行業整治、文化傳承、鄉賢回歸”組合拳,逐步實現了“荒山變綠景、廢礦變良田、分散變集中、石材變石雕、先富帶后富”,徹底告別了“灰”山“白”水,向“綠”而生。
做好鄉村發展,關鍵是人和地
桐廬縣緊扣“人”和“地”兩大要素,積極盤活閑置房屋、閑置待流轉土地、林地等資源力度,著力培育發展農村新興業態,創新實施“空心村二村創業”,實現“登記、收儲、修繕、流轉、招商”五統一,破解了農村資源集約利用難、勞動人才集聚難、創業難等問題,全縣共招引了空心村項目101個,吸納社會資金16.32億元,為60多個凋蔽空心村的振興帶來契機,真正將農村沉睡的“閑置資源”轉化為了“發展資本”。
生態保護是一場持久戰,需久久為功
桐廬縣堅持法治思維,以法治手段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建立長效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嚴格化的生態執法機制、全民化的生態參與體系,切實提高黨員干部和群眾生態文明素養。
在桐廬鄉村,隨處可見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標語。桐廬將環境治理、垃圾分類、五水共治等納入了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參與生態環保工作,并通過開展宣傳教育、舉辦主題活動、打造監督品牌、實施積分保障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黨建紅”引領鄉村“生態綠”發展。
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全縣黨員干部與廣大群眾心中,一次次保護生態環境、推動致富增收的生動實踐如雨后春筍般,在桐廬遍地開花,結成累累碩果。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