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礦山修復工作不僅是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的體現,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事關全區域發展。據悉,在7月30日上午,廣東省生態文明促進會與中國交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總部及相關企業,赴江門市新會區委政府進行考察座談。廣東省生態文明促進會會長孫保興、執行會長程云、中交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總部珠海分部總經理楊文泰、新會區區委常委、副區長梁海標、新會區自然資源局、發改局、科工商務局、財政局等部門領導出席座談會,共同探討生態文明修復相關事宜。
此次座談會旨在深入落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交流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經驗做法,研究討論新會區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解決方案,促進礦山生態改善。
會議開始,會長孫保興介紹了廣東省生態文明促進會的基本情況,廣東省生態文明促進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致力于推動廣東生態文明的建設。參加本次座談,促進會將積極發揮其服務政府、服務社會的橋梁與紐帶功能,全力為新會區礦山修復貢獻力量。
新會區區委常委梁海標介紹,根據2019年新會區開展的礦山調查和近年采礦權設置情況,目前新會區存在地質環境問題且需要投入資金治理的礦山共35個,歷史廢棄礦山25座涉及沙堆7家、古井5家、三江1家、大澤3家、司前2家、羅坑5家、崖門2家。對此 ,新會區政府先后對沙堆鎮橫門石場,古井鎮長沙、茅步石場開展恢復治理工作,投總投入491萬,驗收修復面積達33公頃。針對到期礦山治理,新會區強化對礦企監管,嚴格要求企業根據相關方案,展開開采復綠工作,同時做到規范開采,按照臺階式開采,并依法依規繳存恢復治理基金和土地復墾費。
梁海標提及目前新會區礦山修復通過積極推進已取得實效,但在廢棄礦山修復方面,依舊存在痛點。對此,新會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趙汝玉對此作了進一步介紹,他表示,新會區廢棄礦山修復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部分廢棄礦山開挖后形成高陡石壁和深坑,治理難度大,廢棄礦山治理成本高,耗時長。如何進一步結合社會力量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推進全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實效,新會區期待社會各界力量提供可行方案。
圍繞新會區礦山目前修復存在的難題,廣東省生態文明促進會與中交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總部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模式、技術措施和植樹綠化等內容進行了座談交流,介紹了新會區回來礦山修復可行性建議,并在最后達成了相關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