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礦山修復的大潮下,各地積極作為 ,為修復治理工作大顯身手,造就了不少礦山修復的經典實例,其中做法與經驗也值得我們回顧與學習,這里帶大家了解的是山東威海華夏城礦山的修復經驗。
山東省威海市華夏城景區地處里口山脈南端的龍山區域,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龍山區域成為建筑石材集中開采區,先后入駐了26家企業,歷經30多年的開采,該地區礦坑多達44個,山體被毀面積達3767畝,還有粉塵和噪聲污染、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等一些列突出問題,區域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和受損嚴重,給周邊村民正常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為了著力改善該區域生態環境面貌,于是從2003年起,威海市采用“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的模式,對龍山區城展開生態修復治理,由民營企業威海市華夏集團先后投資51.6億元,進行礦坑生態修復和旅游景區建設。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明確礦山生態修復和產業發展的實施主體。威海市委、市政府確立了“生態威海”的發展戰略,將關停龍山區采石場和修復礦坑擺在突出位置,把采礦區調整規劃為文化旅游區,同時引入有修復意愿的威海市華夏集團作為修復治理主體。同時,為了支持華夏集團展開礦山修復,威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礦山,組織金融、自然資源、住建等多部門召開專題會助力解決修復工作的難題。伴隨修復工程的推進,華夏集團將生態修復與文旅產業、富民興業相結合,取得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為后續生態管護和區域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開展礦坑生態修復。當地結合山體受損實際情況,以達到最佳生態恢復效果為原則,采取了土方回填、修建隧道、攔堤筑壩、涵養水源、栽植樹木等方式,分類展開綜合治理修復工作。針對威海市降水較少、礦坑斷面高等實際情況,采用“拉土回填”方式填埋礦坑、修復受損山體;針對部分山體被雙面開采,山體破損極其嚴重、難以修復的情況,通過修建隧道、隧道上方覆土綠化、恢復植被的方式進行修復;對于開采最為嚴重的礦坑,通過攔堤筑壩、黃泥包底的工藝儲蓄水源,修筑了35個大小塘壩,作為區域的主要水源。
三是依托自然形勢,發展文旅產業。依托修復后的自然生態系統與地形,打造不同形態的文化旅游產品,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例如,將長210米、寬171米的礦坑,創新打造360度旋轉行走式的室外演藝節目;根據山勢建設了1.6萬平方米的生態文明展館,采用“新奇特”技術手段,將觀展與體驗相結合,生動呈現華夏城生態修復過程和成效。
通過一些列修復舉措,如今威海華夏城礦山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方面,礦區恢復了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增加了生態產品供給。截止到2019年,恢復被毀山體近4000畝,栽種各類樹木1189萬株,龍區山域植被覆蓋率由65%提高到97%,水系、棲息地得到修復提升,提高了動植物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由于礦區修復創造的生態旅游業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促進了生態就業。歷經多年努力,龍山區域的曾經礦坑廢墟蛻變為生態優良的華夏城,吸納周邊居民就業達1000多人次;帶動了周邊區酒店、餐飲和零售業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新增酒店客房4170間和餐飲店鋪2000家,增加就業1萬多人;周邊13個周邊區酒店、餐飲和零售業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新增酒店客房4170間和餐飲店鋪2000家。整體上看,基本實現了礦山生態、多產業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