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礦山生態修復是礦山企業堅定不動搖的重要任務,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馬鞍山生態修復是武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昔日靠山吃山 今朝治山護山
在以前,我市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因無序開采,加之當時沒有及時復綠,礦區面貌大改,滿目瘡痍。同時,因礦區巖石以強烈破碎的碎屑巖類為主,邊坡附近常有巖塊及夾砂土崩塌、滑落現象,土地無法利用、水土流失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于是一個個廢棄礦山遺留下來的宕口,成了一道道與城市發展不協調、與綠水青山格格不入的“瘡疤”。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礦產科科長張景輝介紹表示,礦山環境綜合整治是保護地球資源、恢復自然生態的必然要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幾年前是“光開采、不治理”,后面是“先開采、后治理”,再到目前的“邊開采、邊治理”,礦山開采原則的轉變備受是國家從嚴推進礦山環境整治的堅定決心。
自2016年來,全市大力展開大氣污染防治礦山環境治理攻堅行動、露天礦山污染深度持續整治和露天礦山污染治理三年作戰計劃專項行動等一系列活動,通過工程治理、轉型利用和自然恢復等舉措,以綜合利用土地資源來撬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根據“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治理思路,“一礦一策”量身制定一座座礦山的復綠規劃。通過持續攻堅,全市治山護山成績斐然,據統計,目前全市固體礦山數量從2015年的275個減至如今的159個;修復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200處,面積達21421萬畝;16家礦山被確認為省級綠色礦山。
多種模式治山 實現投資多元
邢臺龍岡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敏介紹,近日,信都區太子井鄉的一處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區,現已平整土地1000余畝,栽植山楂、花椒、香椿、黃櫨等各種喬木7.5萬多株,如今樹木綠意盎然,治理成果初現。
據了解,以該項目為突破口,信都區打破社會資金主導礦山修復治理的傳統模式,采取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都分局作為責任主體,代表區政府委托國有公司邢臺龍岡投資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化和項目化運作模式,通過土地整治、植樹綠化、引入項目、發展旅游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并一改從前簡單清理危巖,不重生態、不重環保的舊標準,最大限度分恢復生態功能,推動廢棄礦山蛻變為生態綠地乃至景區。
近年來,邢臺積極探索礦山復綠、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空間再用、休閑公園、文化造景、邊采邊治、礦山公園等8種礦山環境治理模式,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技術方法體系,同時投資也更加多元化。
如今縱觀邢襄大地,越來越多的綠水青山回來了。
據了解,在“五一”假期,沙河紅石溝休閑生態農場,風景如畫,賓客如云。曾經的煤礦采煤塌陷區,如今華麗轉身成為沙河的“金名片”,并為當地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打造了“聚寶盆”,青山回歸,也帶回了“金山”的發展潛力。
作為省級綠色礦山,邢臺勝合華建材公司首先對歷史遺留的舊采場白茬山進行修復,引進柔性技術自生袋法、種植爬墻虎等藤蔓植物560公斤,建設微型槽和假山槽15000余米,使得62241平方米的白茬山全部變綠。此外,該企業積極踐行“生態化+智能化”的理念,開采出的砂石還被運往旁邊的德龍鋼鐵和德貴納米進行深加工,走出了一條地礦和諧、上下游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顧鵬圖談及下一步目標表示,全市將聚焦京津冀南部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力爭到2022年,實現礦山數量由2019年的179個減至49個,到2021年底完成剩余43處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治理任務,為全面建設經濟強市、美麗邢臺而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