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礦山生態修復暨突出
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項目“回頭看”工作方案》,并決定在6月30日前,對全省自2017年以來各類已驗收的礦
山生態修復項目、中央及省生態環境問題警示片披露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中涉及礦山生態修復的項
目展開全面徹底的排查,對項目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制定方案與舉措,強化鞏固礦山生態的修復成果,杜絕
相關違法違規問題的反彈及新問題的發生。
圍繞安徽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開展
該方案指出,此次“回頭看”行動主要涉及五類對象:1、自2017年以來中央及省級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
題整改、“三大一強”(長江生態環境問題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專
項行動整改項目;2、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指出的“三線三邊”(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江河沿線,城市周
邊、省際周邊、景區周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3、2017年以來組織驗收的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補助的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4、2017年以來按計劃實施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5、長江經濟帶(安徽)廢棄
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方案要求,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要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組長的督導小組,分批展開“回頭看”的督導工作,并對
全省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中的重要事項及重大問題進行協調調度。各市、縣(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及
時向當地黨政委、政府報告此次“回頭看”的工作部署與要求,結合黨政委、政府的統籌安排,確保“回頭
看”工作在限定時間內不折不扣地完成。
該方案作出強調,要嚴格遵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安徽廳對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補助項目的驗收負
責,各市、縣(區、市)對市、縣級政府出資和轄區內社會資金完成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驗收負責,省、市
、縣三級要進一步明確項目分級管理責任,糾正驗收銷號不嚴不實的現象,確保整改一次性到位。
生態修復轉型的樣本——安徽滁州市鳳陽
縱觀整個安徽省,有些地方一直在緊抓生態建設,其中滁州市鳳陽就是很好的轉型案例,從中我們也的得到
不少啟示。
在荒山修復方面,鳳陽縣根據江淮植物園標準對“遍體鱗傷”的鳳凰山開展生態修復治理。自2018年來,累
計投資達1.25億元,完成土地征收及地表附屬物清償,墳墓遷移2400余座,礦坑填埋6.67萬立方米,修建環
山道路20公里,在山上栽種青銅、烏桕等多類樹種,實現綠化面積為2150畝。再看昔日的荒山領,早已是風
景觀光、生態旅游、踏青休憩、體育運動等為一體的鳳陽城市后花園,令人神往。
在礦山修復方面,鳳陽縣對礦山全面摸底,按照“一礦一策”原則指定修復方案,通過邊坡治理、尾礦處置
、土壤基質改良等措施,逐步恢復了礦山植被。投入440萬元,采取土噴播草種和掛網技術,治理礦區邊坡
和平臺復綠面積5萬平方米;另外投入200萬元,采用噴播和生物工程技術治理礦區復綠面積3萬多平方米。
同步利用與治理的模式。鳳陽縣按季度將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到點,提前設定好個階段的治理
目標與相應資金投入。采取“月督導、季調度、年考核”的考評機制和監管體系,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邊
開采邊治理,做好利用和治理修復并行的模式。
將植被遍布礦山,將綠色充滿自然,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如此才能穩步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