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九江都昌不僅風景秀麗,更是物產豐饒,是長江中下游最大是石材儲藏地。就在都昌蘇山鄉,石材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花崗巖儲量達4.4億立方米。伴隨石材資源的開發,石材產業“紅極一時”,都昌成為江西省最大的飾面板材生產基地。
但過去針對石材產業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環保意識淡薄,也忽略了對礦山地質的保護,致使礦山周邊環境遭到嚴重損壞。
為此,在2018年6月,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深入都昌縣展開督察,就指出全縣石材礦山均未開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態恢復工作,未從源頭管控石材行業揚塵污染。一些開采點廢棄石料淤塞水庫,存在“牛奶湖”現象,同時大量石材加工作坊無粉塵和廢水治理設施,生產時粉塵漫天,污水橫流。
在2019年1月,該地區的礦山環境問題被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列為典型案例,九江市委、市政府對此也高度重視、深刻警醒,堅定不移的實行“生態牌”發展戰略,落實環保問題整改,切實推進礦區生態修復。經過近兩三年的努力整治,都昌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礦區環境有明顯改善了,開發秩序得到逐步規范,都昌縣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從整改機制上做“加法”, 切實修復礦山生態
為做好礦山修復攻堅戰,恢復礦山生態,九江市委、市政府將生態環保作為頭等大事進行全面部署,按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耕則耕、宜草則草”的要求,對存在的問題逐個掛號整改,因地制宜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同時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確定由都昌縣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合力督促,將礦山企業為主體的整改機制:持證礦山治理主體為企業,廢棄礦點治理主體為屬地鄉鎮,“牛奶湖”治理主體為水利部門。此外,先后約談礦山業主,督促企業履行修復義務。
生態修復、成果顯著 礦區百姓幸福感持續上升
自2018年,都昌全面展開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多種舉措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實現礦區應綠盡綠。對多余的廢石廢渣,及時清理處置;對蓄水采坑,修建安全護欄;對礦區工棚和設備設施,全面拆除清理,覆土回填,播撒草籽復綠;對工業場地,清理廢石后,有條件的復墾為耕地,并栽種多種經濟作物,變廢為寶。
通過一些列措施的落實,昔日滿目瘡痍的山體,滿山礦渣遍布,沙石粉塵飛揚的礦區已然是如畫風景:蟲鳴鳥飛,草木蔥蘢,綠意盎然。曾經礦山荒地可以種植經濟作物和農作物,整個礦區一片山青,水綠,天藍的畫面。修復的礦點也成為一個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同時帶動了當地居民走向致富之路,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聯合執法、形成合力 后期管理不斷跟進
都昌依法治理石材開采伴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保護青山綠水,守護生態優勢。縣自然資源局、石材辦、公安局、生態環境局、城鄉規劃建設監察執法大隊等部門形成聯合執法,依法對礦區工棚及附屬設施集中實施拆除清理;對已驗收的廢棄礦山(點)修復工程,嚴格實行封閉管養;對人為破壞修復工程行為,及時制止嚴厲打擊;對沉淀池、排水溝沉積泥沙及時清理;對雨水沖刷損毀的區域重新修復,防止發生二次破壞;做好苗木日常養護,定期更新現狀照片。認真落實礦山執法動態巡查制度,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利用監管平臺和航拍監控技術,嚴打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
如今鄱陽湖畔的生態都昌縣,將奮力在綠色發展中謀求更大作為,立足石材產業,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道路上奮力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