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亳州市渦陽縣石弓鎮的一名石雕藝人,王志超說起封山禁采以后的變化,十分感慨:“本以為封了山,切斷了石雕原料來源,這祖傳的石雕技藝將會失傳,卻不曾想,如今是比過去活得更好!”
據悉,隸屬安徽亳州市的石弓鎮因其境內的石弓山而得名,這座山海拔不高,僅有70多米,但它卻是方圓數百里唯一一座盛產青石的山,這力出產的青石質地細膩、韌性好,是不可多得的石材品種??可匠陨?,當地祖祖輩輩開山鑿石,然后做成石磙、石槽等各類石雕產品銷售,長此以往,“石弓石雕”也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早在100多年前,王志超的祖上就開始從事石雕行業,如今他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弓石雕”的第五代傳承人,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石雕藝術家,雕刻刀法精煉,主要以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及石坊牌樓、碑刻壁畫等為雕刻題材。
就在近日,記者走訪王志超的志超石雕加工廠,只見工人們正在一塊塊青石上雕刻著各種圖案,架子上擺放的作品皆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據介紹,目前該加工廠已被列為安徽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所加工的石雕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在石弓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石雕加工企業還有十多家。
石雕產業的盛行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而同時,多年的開采致使石弓山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于是,在2016年,渦陽縣政府和石弓鎮依法封山,嚴禁采石,并陸續投入了400多萬的資金著力展開礦山修復治理。如此一來,當地石雕企業就斷了“糧”,他們不得不在生態保護與非遺傳承之間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
非遺是鄉村振興的文化根基,但非遺的傳承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痹谶@個理念的指引下,石弓鎮經過多方實地考察與調研,最終決定引導各石雕企業采用來料或半成品加工方式經營。
據石弓鎮人大副主席張愛民表示,鎮里組織了一批石雕藝人遠赴山東、河北等地考察,那里不僅有青石,還有其他種類的石材,企業可以用不同的石材打造石雕產品,豐富和滿足不同客戶需求,也是一種新的提升。
目前鎮上所有石雕企業的原材料均是來自外地,不僅持續發展本地體色文化產業,而且也保護了石弓山。
王志超坦言,以前僅用當地石料,石材品種非常單一,現在還有漢白玉、花崗巖等多種類別的石材,盡管從外地取材增加了一定成本,但石雕產品的訂單量也隨之增加了,效益不降反而還越累越好,真是令人欣慰。另外,他表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自己收了十多個徒弟,兒子與繼承了這門技藝,這項非遺項目后繼有人了。
日前,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對王志超進行了報道,讓全國觀眾都領略到石弓石雕技藝的精湛。相信在未來,石弓石雕在被發揚傳承的同時,也將不創突破創新,持續為當地產業增光添彩!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