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石頭歷經億萬年沉積而來,見證了歷史歲月的變遷,也或許保留了一些古生物的痕跡。據悉,10月18日,在四川隆昌市向陽路東二段道路項目施工現場,工人進行切割青石作業時發現了石塊底板含有疑似古生物的化石。對此內江市委市政府、隆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采取了一些列應急保護舉措。
緊接著,在10月23日至24日,召開隆昌市“古生物化石”部、省專家聯席會,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和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組織中國地質博物館、河南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地質調查院、自貢恐龍博物館、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川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等單位專家到現場進行考察、評估。經過確認,這是一具保存比較完整的小—中型蜥腳類恐龍,是隆昌市首次發現的完整恐龍化石,意義重大。
據了解,該化石保存于距今約1.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早期上沙溪廟組下部巨厚層細粒石英砂巖中,呈盤旋狀,推算其體長約10米,部分頸椎、尾椎和部分后肢骨骼已隨石材取出,目前尚有部分頸椎、背椎、肩帶、前肢、腰帶、后肢骨骼以及尾椎印模仍保留在施工現場。
據評估組專家介紹,該恐龍雖體型不大,但脊椎氣腔構造非常發育,頸椎短,尾椎短而粗,和四川盆地晚侏羅世常見的馬門溪龍類有較大差別可能屬于我國還比較少見的新蜥腳類一個新成員。該化石的發現對研究侏羅紀時期恐龍的系統演化、生物多樣性、古地理格局、古環境變遷等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目前,隆昌市相關部門已經對恐龍化石發現點派人員24小時值守,并對已經發掘的恐龍化石進行集中統一存放、保護。下一步, 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規定,隆昌市將有序開展該恐龍化石的發掘及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