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0月8日,記者從白云區獲悉,自今年以來,云南省白云區扎實推進礦山開采及非法盜采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工作,保障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到目前為止, 已完成修復治理46個礦點,礦區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為了有效推進礦山生態與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白云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李寧,按照屬地管理、消化存量、控制增量、動態管控相結合的原則,對非法盜采點、有證合法礦山、歷史遺留礦山積極展開生地質環境治理修復,并結合礦區實際情況,建立了“屬地管理、行業統籌、礦方負責、社會引資、恢復有序”的礦山及非法盜采點位的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的工作機制,形成較為完善的修復工作體系。
按照《白云區礦山開采及非法盜采生態修復工作方案》,自年初以來,白云區自然資源局、各鄉(鎮)等多部門聯合組織具有資質的地勘單位進行實地測繪,強化摸底排查,初步核定治理面積及細化非法盜采點信息,形成修復臺賬并動態跟新。通過全面排查獲悉,全區需修復治理點位共47個、面積近1993.175畝,其中有證未注銷礦山9個(有恢復條件區域134.175畝),已關閉礦山8個(對應面積664畝),私挖盜采點位30個(1195畝),按照“先易后難,全面推進”原則,有序進行這些點位的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工作。
截至目前,30個非法盜采點位已完成覆土、復綠舉措;具備“邊開采邊治理”恢復條件的有證礦山,劃分為已治理區、待治理區及生產區,已于9月底完成有恢復條件區域的恢復治理;對已關閉的礦山,將加快治理進度,其中到9月底已完成7個,剩余1個在推進中,預計將在2022年3月底前完成修復任務。
在接下來,白云區將持續跟蹤督促全區礦山開采及非法盜采點修復治理工作情況,深入落實礦區水土保持的責任,強化對治理恢復后再破壞行為的巡查監管,堅決杜絕二次破壞,并有序開展礦山關閉后修復區域耕地復耕后的農作物種植工作,確保對生態修復的成果鞏固及長效化,持續推動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創建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