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石材發展和使用的幾十年里,許多人都慣有一種“強迫癥”,追求單一、規整而簡單的設計,遭遇色差,感到是極大的敗筆,無形中總是急于去消除色差,或者干脆從源頭開始就選擇色差較小的石材。
然而,隨著現代審美的更替,在設計師嚴厲,帶有色差的石材反而成了寶貝,色差工程也推崇為自然界最高的一種藝術,且色差越大越珍貴。
如何理解這大色差即大藝術呢?其實不少名人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比表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而成千上萬的石材人會告訴你:你不可能買到兩塊沒有色差的石材大板。
如此種種,事實擺在眼前,世上不會有兩塊完全相同的石材,故而天然的色差正是石材魅力的展現。利用好色差,你的空間也能綻放別樣的風采。
關于石材有色差,認為是材料品質差,這是對石材的誤解,我們且來再說一二。
石材色差是天生的美
天然的石材不是工業品,它的紋理、色彩需要經過億萬年地質運動,吸收日月精華而形成,是真正的“天生麗質”,也是包羅萬象的。
所以對于不同的地勢、環境和層面的石材,就會有色澤、紋理上的變化,如同不同地區的人會有各種差別一樣,但各有各的美。
藝術眼光看待色差
通過對石材的了解,就知道要想做到整齊劃一,那必須在前期選料時候就選擇人造石材,而非天然石材。而既然運用了天然石材,就需要對它們多一份對于大自然的尊重與包容。
石材是形成與自然環境,歷經了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加上地質運動,內外諸多因素,都會造成石材的千變萬化。但需明白,這些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包括顏色、色質,由石材內部所含色素離子和結構所決定,而且,組成石材的不同礦物所形成的先后順序不同也會影響顏色的變化。
純天然、自然的紋理,奢華的質感才正是大理石最大的價值。對于色差的石材,不能用次品的眼光來看待。從自然采集的大理石,每一塊都不盡相同,它們的顏色、紋理只是接近,沒有完全一樣,色差可以產生多彩而別樣的效果。
用好色差美的自然
如果你從設計的角度創作,從藝術的角度欣賞,你就發現色差帶來更多可能性。就好比 ,畫作多了相近色彩,從12色變為18色、24色,甚至64色,用好色差就可實現更多的層次感、空間感。
將有色差的石材重新組合, 可以形成獨一無二、精美絕倫的花紋圖案,至有斷裂線、孔洞的石材也可以保留其缺陷之美,和諧地應用于裝飾中。
而經過后期再加工或再處理,采用任何染色、潤色、調色材料,都無法帶來這種自然的美感和持久的效果。這種美是純正、無可復制的。而且,如今這種彰顯格調、品位與個性的色差正成為裝飾界中的流行趨勢。
色差是環保、奢美的
相對于單一顏色的枯燥與乏味,這種色差充滿個性,不容易造成呆板雷同,讓人學會接受了更多的不完美,讓各種不起眼的石料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創造了更多的石材裝飾風采,奢美,更環保!
伴隨這自我個性的釋放,品質的展現,正與當下人所追求的自然和高品質生活相契合,色差已然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