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錫林郭勒盟是內蒙古的自治區,也是距京津冀經濟圈最近的草原牧區,更是金鉆麻、塞北金麻、內蒙白麻等石材的主產地,依托豐富的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石材產業在當地發展正好,同樣,礦山的修復治理和綠色建設也是重要任務。
在2020年以來,內蒙古錫林郭勒加大生態環境的治理力度,如今成效顯著,據統計,錫林郭勒盟已建成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綠色礦山24家。
關于古錫林郭勒盟綠色礦山的蛻變,我們來看兩個實例:
當地神華北電勝利能源有限公司為做好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其一號露天礦通過多年實踐,形成了一套適應當地氣候氣候特點和排土場地質環境的綠化方法,就是“一排、二覆、三沙障、四種、五灌、六養護”的排土場綠化模式,實現治理面積達864萬平米,礦區的林草植被恢復率達97.22%。于是在2019年,該礦區入選
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2020年升級入選為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近日,在白音華煤電有限責任公司的到界排土場,工人正在坡面上鋪設苫蓋,以此保持地表水分,并防止雨水沖刷表面,利于植被生長。今年,該公司按照綠色礦山的建設要求,對排土場新用地進行回收,為后續治理工程中的植被恢復創造條件,并采取對新到界排土場到界一塊復墾一塊的模式。截止目前,完成整形覆
土2806畝,土壤改良3324畝,栽植灌木128萬株,栽植喬木15226棵,礦區覆蓋一片綠。
這是礦山修復成功的縮影,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治理方式,但圍繞都是復綠的目標和“綠則存、不綠則退”治理的原則。
今年,針對礦山的綠色建設,錫林郭勒盟按照綠則存、不綠則退的要求,全面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對已開發項目進行綠化,同時不再在草原開口子新上礦山開發項目,不再在草原核心區規劃建設風電、光伏項目,對小散礦山礦業權期滿不再延續。到目前為止,已投入修復治理資金28.2億元,完成了246.6平方公里的
面積治理,礦山生態整體環境呈現持續好轉的態勢。未來,礦山石材業必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