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牽動著很多孩子以及家長的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的高考也是如此,這里我們來講講古代的高考狀元牌坊。
古代狀元樹立的石牌坊
古代給狀元樹立的石牌坊,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狀元乃天子門生中的佼佼者。它意味著天資學識的典范、往圣絕學的繼承者,還常常被賦予重要的德性期待,是古代中國人的奮斗目標和人生價值歸依。可以說,古代中國人有著很強的“狀元情結”。
“狀元”一詞始于唐代
這個散發著耀眼光輝的無上美妙頭銜
可是每三年才頒發一個
從唐代到清末科舉制廢止的1282年間
總共才出了502名文狀元
古代早期閩南雖被稱作“蠻夷之地”
政治、經濟、文化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
但從唐貞元8年歐陽詹登進士榜至清光緒31年廢科舉
泉州就有6人為文狀元
分別是五代后梁陳逖、后唐黃仁穎
宋代梁克家、曾從龍,明代莊際昌,清代吳魯
現在人們會通過獎狀授予個人或單位獎勵證明書
放在古代
人們則通過更宏偉的“獎狀”——牌坊
將“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的狀元郎
樹碑立匾都要有圣旨才能批建
是古代為表彰功勛、科第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
一般情況下牌坊共有四種等級
由高到低依次分別為:御制、恩榮、圣旨、敕建
1.敕建,指皇帝口批恩準即為敕建,如有大臣要為某人某事口頭請示建牌坊時,皇帝點頭或口頭同意了,那么所建的牌坊即鐫題“敕建”或“敕令”
2.圣旨,即皇帝以書面圣旨批準建的牌坊“圣旨”或“圣書”
3.恩榮,皇帝對有功臣民或顯著事跡主動提出建立牌坊嘉獎的則為恩榮
4.最高級別的為“御制”
前三種的牌坊均為自籌經費,或地方官府略有補貼,社會紳士贊助,而皇帝主動提建的“御制”牌坊是中央財政全額撥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愿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遂人心愿。考上大學當然好,考不上,也未必沒有出路。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考上大學不是目的,讓他有好品德,好行為,能夠努力奮斗,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最后預祝2019年奔赴考場的各位考生考試順利,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