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端午節,是我國較為濃重的一個節日,民間也稱為端陽節,從古至今流傳下來,這個傳統的節日也融入了多種豐富的文化元素,其中賽龍舟與吃粽子是許多地方傳承的兩大習俗。
人物情懷 屈原投江
說起端午的起源,其實最早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然而千百年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所以更多的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所以,以投江之日端午來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為深遠,占據主流地位。
民以食為天,端午節吃粽子估計是很多人喜歡吃粽子的一個原因,這個特殊的節日,已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放三天假,然后美食一餐,確是不亦樂乎。粽子又有“角黍”,據為了紀念屈原,盡管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百花齊放,但是吃粽子的時間一直都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另外較為知名的就是賽龍舟這個活動了,就是把船裝扮成龍的模樣,然后多人集體劃槳競賽的水上體育項目,不僅有紀念意義,也是在競技爭上游的精神,在不斷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后面被列入了中國體育比賽和廣州亞運會運動項目之一。
端午節習俗眾多,除此之外,還有喝雄黃酒、掛艾草、放紙鳶等活動方式,不管哪種,都寄托著我們深遠的民族情懷和經典文化的傳承。
端午節如此熱鬧隆重,各種習俗到詩詞文章,都在祭奠我們逝去的偉人和進行文化的傳承,作為我們石材人士,同樣也有著無比的敬畏精神,同時也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傳承,就是講人物賽龍舟等各種方式在石頭上一一畫出,留下不朽的篇章,供后世銘記和傳唱。
這種石頭烙印方式,較于文字書畫內容,更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同時將這種文化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大開眼界!
看到這里,你對端午節的石頭期待嗎?賞石,食棕,賽龍舟,有食欲,更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