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吳田,石材人無人不知,曾經輝煌的石材基地,是長泰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帶來增值高達二三十億元,更促進了當地百姓的就業。建筑裝飾不可或缺的的654花崗巖,豎起了石材產業的大旗,更見證了長泰縣輝煌的石材時代。
據了解,吳田山礦區的開采,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興起,已有30多年的歷史。30年之間,石材企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企業陸續進駐,礦坑數量一度達到470個,開采覆蓋面積相當廣。
現如今,環保整治席卷全國,一個個政策,一張張文件,從上級下達到長泰,當地上千家石材企業全面退出,吳田山礦區也被要求,關大型機械全部停工,曾今礦區繁榮不一片蕭條……
從何時起,各種圖片傳出,挖掘機、推土機、貨車全都停止了工作,靜靜地躺在那里,金屬車身被一層霧氣打濕。被各界所感嘆,不復存在,曾今鼎盛早已不在,熙攘的人群早已離散,從礦山到石材加工點,都是人去樓空,廢墟堆砌,滿目瘡痍之感。誰曾想到這是顯赫一時的G654石材產地,只嘆這一頁早已翻過去。
看如今礦山之景,巨大的山體上布滿了廢棄的礦坑,因為積水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暗綠的水質讓人印象不由得不寒而栗,這是水嗎?一個個山體豪無聳立之勢,如同被巨物蠶食,留著滄桑的痕跡,曾是自然景觀的山峰已經失去了開采的一個價值。
環保襲來,石材企業遭遇全面關停,長泰也難逃厄運。其實,深入了解的人都應知道,并非是政策之過,凡是都是相生相克的,過度開采才是導致關停的根本之所在!
凡是不可過度,物極必衰,石材產業的極致發展必預示著不好的結果的到來。曾經開采的力度相當之大,其覆蓋面之廣,開采力度之大,空前絕后。竭澤而漁的結果就是引發政府部門的介入和監管,帶來市場環境的大洗牌。
早在2013年底,長泰縣出臺整改政策,發布礦山的規劃方案,對不同關停給與對應的補助和獎勵,積極促進整改,越好,時間越早主動關閉的礦點按時間節點按照每畝幾萬元的方式給予補助,最后關停的就沒有相應補償了的。
隨著整治的大幅度開展,長條礦坑減少到298個,整合為23本采礦權證,開采面積壓縮到4平方公里。這成為吳田山礦區關閉、長泰石企全面退出的前奏。
另一方面,礦山的過度開采也造成石材的供大于求,形成買方市場。由于存量巨大,為去庫存,石企的議價權弱,這也是G654物美但價低的主要原因。市場上的秩序被打亂,供求平衡失調,不少石材廠家損失巨大。
因此,深究最本質原因,過度開采才是破壞環境,損害石材人的利益的罪魁禍首,如同打開潘多拉魔盒一般,造成的一連串后果,都是石材人難以想象和預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