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當下的我們,石材建筑已經是無處不在的,同時當我們在閱讀古詩古文時,常會見到較為古老的建筑詞匯,比如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這些有何區別?
古時之字,大多為象形字,具體的區別我們可以細細品味,感受古代各種石材建筑的與眾不同。
亭,所謂停,在以前是供行人們休憩的地方。一般建在路旁,為開放型結構,沒有圍墻, 亭子的頂部可用六角、八角或者圓形等形狀。造型簡單輕巧,普遍用于園林建筑中,點睛之用。
臺一種最為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原來指高聳的夯土構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臺),秦漢以后用于這種功能較少而逐漸不再興盛,后指高出地面而起來的露天、開放型建筑,后面便是用在廳堂之前,高與廳堂臺基相平或略低,寬與廳堂相同或減去兩梢間之寬。作為納涼或者賞月之用,一般稱作月臺或露臺。
樓,泛指兩層以上的大型建筑,在古代常用于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因為高度原因,臨水背山之地更是欣賞美景的好去處。
閣者,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四面開窗。其特點是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等用途。有時也特指女子的臥房,如閨閣。
軒,與亭子用途相近,可供游人休息、乘涼及避雨或者賞景之用,一般建在水邊,是古典園林中起點景作用的小型建筑。
榭,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休憩建筑。臨近水邊,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稱水榭,頗有詩意,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歡。
除了這些,還有廊、舫等,都是古代文化的影子,也是建筑的不同風格,這些形式不僅在保存至今的古跡中存在,也在等下建筑中傳承,相信利用石材,這些建筑也將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