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萬物有根可循,自然的終極是物理,物理的終極是數學,數學的終極是哲學,哲學的終極是宗教,宗教的載體是石材。用石材雕筑的宗教建筑,淋漓盡致地展現宗教之神秘與莊重,煥發不同宗教的閃光點。
縱觀世界三大宗教建筑,無論是佛教寺廟、基督教教堂,或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選址或以有紀念意義為導向,或以經濟發展區域的文化地標為主導,而石材,因其天然屬性及傳承特質,成為這些宗教地標建筑材料的首選,見證著多元的宗教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演變。
石窟的開鑿起源于印度,是一種開鑿在石壁上的佛教建筑。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中國的石窟開鑿起自十六國時期,延續至明清,長達一千數百年之久。北魏至隋唐時期,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唐代以后逐漸減少。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生活體驗,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的石窟文化,集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石窟的開鑿離不開一定的地質地貌,尤其是巖石條件,必須有天然的石壁為其提供開鑿的空間。
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因遭受侵蝕而剝落和崩塌,為開鑿石窟提供了理想的空間條件。
從巖石本身看,只要具備良好的可雕性和穩定性就適合開鑿石窟。資料表明,石窟主要開鑿于七種巖石中,即紅色巖層中的砂巖、礫巖、石灰巖、半膠結的砂礫石層、泥巖、花崗巖以及粗面安山巖。前四種巖石是開鑿石窟的主要對象,僅個別石窟分布于后三種巖石中。因此,石窟的開鑿對巖石具有顯著的選擇性。
從石窟藝術風格方面看,壁畫彩塑、石胎泥塑、精雕細刻是其三種主要藝術風格。壁畫彩塑類石窟,是指開鑿于成巖性不好的半膠結的砂礫石層的石窟。這類巖層比較松散、粗糙,不適宜精雕細刻,也不宜“石胎泥塑”的技法。
石胎泥塑類是指開鑿于紅色礫巖中的石窟。礫巖雖然堅固,但質地粗糙不宜精雕細刻,所以這類石窟多采用“石胎泥塑”為主的表現手法。而開鑿于砂巖和石灰巖中的石窟,屬于精雕細刻類。
砂巖和石灰巖質地比較均一,具有良好的可雕性,所以這類石窟多采用精雕細刻的手法。
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壁畫內容多為佛經故事,內容豐富多彩,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見證歷史的石窟,依山而建,隨山雕鑿,經過無數民間藝術家的創作和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形象,見證著歷史的光陰,譜寫著石頭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