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停留也。從古至今,無論從作用還是意境,亭子已成為石文華與古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種元素。
在景區(qū)或者公園當(dāng)中最常見的中式建筑,可能要算石亭子了。亭子在中式建筑之中由來已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而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周代,亭子便已出現(xiàn),而那時的亭子主要是設(shè)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并有亭史常駐于此。
而在秦漢時期,亭子則是作為地方州吏維護(hù)治安的組織所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便作為了路人休憩之用。并在路邊上五里一小亭,十里一大亭。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亭子便逐步作為一種景觀元素走入園林當(dāng)中。
至隋唐宋代,開始興盛。亭子便成為常見的園林景觀之一。
“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云氣。”亭也是園林中最常見的景觀,可以說“無園不亭”、“無亭不園”。無論是建在園林中的亭,還是建于山水之間的亭,其位置的選擇,都由“景”來決定,“因景而成,得景隨形”。
中國古亭使人從小空間,進(jìn)入大空間,追求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從而引發(fā)人們對人生的感受和領(lǐng)悟,達(dá)到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石亭的美,不僅僅是其造型的美,更是一種文化意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