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督查清掃神州大地以來,約談、問責、罰款、取締、關停等措施的輪番轟炸下,罰金收入可觀,排污整治徹底,成績卓越、效果明顯。督察組可以在一日之內讓一個地區徹底脫離污染。在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下,綠水青山的終極目標似乎指日可待。
盡管我們極其肯定大力地、及時地治理環境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但是我們無法認同運動式地、簡單粗暴地以罰款、關停、取締等方式來治污。治理環境的宗旨是民生和經濟發展,而冷暴的環保督查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憋足郎中的做法,表面上制止了污染,而本質上沒有解決問題,這與環境治理的初衷是相悖的。
為了快速的取得成效,關停取締無疑是最好的措施。環保督查以來,一張張封條永久性地封死了無數污染源的同時,也封死了無數家庭的生計來源。
環保執法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拆除、關停,善后工作不到位,使本來意義重大的 “保衛藍天行動”變成了無數中小民企的哀號。
這些問題源自環保執法過程的“七宗罪”:
一、把主要矛頭指向弱小企業、有失公允
有人以中小企業整治和恢復的費用遠超過其創造的GDP為由,對此類企業全盤否定,認為這樣的企業是經濟發展的“負能量”,應該取締關停。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同樣,在全世界,中小企業都是一國經濟的主體力量,是最受重視的群體。近兩年來,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事實上也是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一種培養。
這些人單從環保的角度片面地思考問題,要知道整治環境的終極目標還是民生與經濟,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要保證關停后失業人員有活路,經濟穩定性不受影響,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再者,中國的污染遠不是小企業的或者說是哪一類企業的問題,應該綜合各方面的因素。
也有人認為,環保治理是中國的千秋大業,是利國利民的大事,總會犧牲一些企業以及個人的利益。這里面的“一些企業”自然是指中小民企,“個人利益”自然是指無數靠中小企業養家糊口的底層民眾。
二、地方懶政、不作為,把事情辦得烏煙瘴氣
許多中小企業態度也很明確,認同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愿意積極配合政府環保部門去整改。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知道怎么改,怎么做才算達標,不知道哪種設備合格,政府部門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導方案,說關停立馬關停,完全不給喘息的機會。在實際的環保整治行動中,一些地方執法人員多有欠妥之處,懶政、不作為現象不在個例。
有企業主哀號:我們真的害怕“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我們內心是想整改的,但是不知規范細節,沒人引導,最主要的是沒有機會改了。
現在的環保、安全、消防、城管等職能部門,發現問題的唯一管理就是貼封條,殊不知,這一貼,貼掉了多少家庭?貼掉了國家多少的財政收入?貼出了多少破壞和諧的因素?
一個企業,他們不是環保專家、安全生產專家、消防專家。而政府擁有科技及資源,應該做好引導工作,這不就是政府的職能嗎?如果是產業政策調整,應及時告訴企業,別讓他們把錢浪費在設備上。如果必須要關停,給他們合理的時間做好清尾的工作。
三、唯上不唯下,一刀切問題嚴重
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執法人員被中央環保部約談之后,為了自保不敢講真話、實話,不能從實際出發,擔心責任追究而走向極端塞責,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上級要求"一刀切":工廠貼封條、斷電,也不管企業規范不規范,先關停再說。一張張草率的封條關掉了多少企業、多少下崗工人、多少家庭。不知道這種做法是中央讓你這么做的,還是做給中央看的。難道這就是執行了黨的環保政策了嗎?這嚴重悖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有民企老板哀嘆:環保嚴查,本是應該,但運動式、一刀切式的環保風暴已經漸漸變味,一場聲勢浩大的“保衛藍天行動”變成了無數民企的哀號。
今年4月份,新華社發表《環保管控不能"一刀切"》的文章,對環保督查“一刀切”提出質疑。 文章指出,某省級工業主管部門日前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執行環保管控措施,不論企業是否環保達標,一律實行錯峰停產,有的達標企業因此被關停4個月。
該文章認為: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實行環保管控“一刀切”,是最簡單、最省事的辦法,但需要進一步完善。好的環保管控措施,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要通過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標準,引導推動企業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實現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對環保達標企業,給予大力支持,促其健康發展,搶占市場先機;對環保不達標企業,要堅決予以整治,促其改造升級,否則予以關停。如果不加區別地執行同等管控措施,則難以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
網友的看法:
希望環保部門能夠對“環保”有個明確的標準,別讓眾多優質企業糊里糊涂的撞上“一刀切”的厄運;環保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經濟和一批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健康有了,青山綠水有了,一批人卻餓死了,那么發展也失去了其本質意義。
四、歷史遺留問題嚴重、積重難返
近期有記者在采訪邢臺市環保局局長司國亮時,司局長稱:“這次全年“轟炸式”督查事出有因。2013年,環保部受國務院委托,與全國31個省級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若達不到“大氣國十條”要求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各省將面臨問責。“大氣國十條”走到第一階段最后一年,考核迫在眉睫,但達標差距不小。”
對此,有化工行業同仁表示,4年前的計劃,集中在最后一年執行,這不和孩子們假期最后幾天才開始寫作業是一樣的嘛?簡直兒戲。
就算經濟發展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那也不能放縱、放任。大多數時候“犧牲環境論”只是有些地方懶政、不作為的辯詞。高層本來很早就規劃的事情,后來監管不力沒執行,最后緊急搶救,時間不夠只能簡單粗暴,這種情況下能干出什么好事。
五、單方面整頓,不系統、不治本
解決企業環保問題不能只用關停取締的辦法,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執法;關停后,污染的問題沒了,但民眾的生存問題來了,按下葫蘆浮起瓢,并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六、環保政策朝令夕改,不連貫、沒體系
一位憋屈的化工企業主說:去年11月份,環保局聲稱燃煤鍋爐必須安裝過濾裝置,確保煙囪冒出來的是白色煙霧,而且要先交5萬元罰款,再辦理環評報告。當我們緊張地在一個月內花費20多萬元辦理了環境評估和燃煤鍋爐的改裝,環保部門說法卻變了,稱要限量生產。
到今年2月份,國家召開大會,要求全部工業用電企業必須停產,有任何證件和報告也不行,一經查處拘留罰款,只好忍著。大會過后大家連夜趕工,因為耽誤的時間太長了。然而就在4月1日以后,人們徹底絕望了,國家成立雄安新區,周邊所有小亂污的企業全部拆除,居民必須全部更換天然氣爐子。
相應政策理所當然,然而變化太快,這讓人們如何是好?
七、善后工作不到位引發倒閉、失業潮,后果堪憂
環保風暴以來,在各地去產能和環保整改“捷報”頻傳的同時,大批實體企業限產、關停!由此引發的失業潮正在逐漸席卷每個城市!
環保整改,取締“小散亂污”,淘汰落后產能,大批工人將面臨失業;工礦業不景氣,又遇物價不斷上漲,人工成本高,可以生產的中小民營企業養人難,市場多變,很多有單不敢接,致使再就業難上加難。
一個企業的老板突然去向不明,這種事件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新聞。
企業老板跑路,不僅僅是為了逃避對職工的責任,更可能是他的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難以歸還,老板要以跑路來逃債,這種行為不僅顯得缺乏誠信,而且可能涉嫌犯罪。但盡管如此,一個老板拋下自己多年辛苦創下的產業,其內心的痛楚,可想而知。但是這最終會導致一連串不良的連鎖反應停產、關門、跑路、失業……….
改善環境是一件系統、長久的事情,加之我國的環保事業起步較晚,且處境復雜,問題較多,不應該操之過急,此舉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