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浮市博物館,一幅名為“出入平安”的石雕作品格外引人矚目,這幅石雕的作者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云浮石藝)代表性傳承人梁建坤。
作為云浮市“首屆石材工藝美術大師”,梁建坤創作了大量具有引領性和影響力的石藝作品,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級10多項金獎,連續獲一、二、三、四、五屆中國(云浮)石藝創意大賽金獎。
云浮素有“石都”美譽,是中國三大石材產業基地之一。近年來,云浮的石材產業向著精品工藝路線前進,云浮石藝整體水平大幅提高,而帶動這一轉變的正是像梁建坤這樣的一批石材藝人。
默默耕耘,帶動云浮石藝再上新臺階
梁建坤是土生土長的云浮石藝人,在云浮石藝界享有美譽,創作出一批代表當地工藝水平的作品。
1988年,酷愛書畫藝術的梁建坤進入云浮縣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從事石材工藝。他先后在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和廣州美術學院學習,憑借對藝術的感悟與靈氣,很快掌握了藝術創作的要領并嶄露頭角。入行不久便全面參與工藝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并參與了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的大型石雕壁畫《天長地久》的制作。
1995年至2005年梁建坤曾短暫到行政部門工作,但是他從未放棄對石材藝術的追求。期間,他不斷向潘鶴、曾肇權、孔繁偉、潘紹棠等國內雕塑大師請教,鉆研石材藝術。2005年,梁建坤頂著家庭的壓力,扔掉了手中的“鐵飯碗”,重新投身石材行業。
“那個時候,我到義烏調研,發現云浮的平安扣賣價很低。這讓我覺得云浮的石材工藝品要走精細工藝路線才有出路,大路貨沒出路。”梁建坤說,在云浮,目前的石材工藝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國內其他地方的工藝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如河北的漢白玉石雕、福建的壽山石雕、浙江的青田石雕、肇慶端硯等。如果長此以往,云浮石材工藝在全國同行業競爭中將處于劣勢。梁建坤下決心在云浮生產一流的石材工藝產品,進而帶動當地行業向精細工藝的方向轉變。下海不久,他便創辦了斫玉軒石材工藝廠。“斫玉軒”取自《隋書》對隋朝玉雕大師何通僅有“善斫玉”三字的珍貴記載。
在石藝創作中,梁建坤既繼承傳統技法,又不斷創新。通過摸索和實踐,梁建坤把書畫藝術巧妙地融入石藝雕刻中,獨創了一些屬于自己的雕刻技法,使雕刻作品題材新穎、構思獨特巧妙,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尤其是在2009年,梁建坤在云浮首創了巧色玉石雕刻工藝,大部分作品及表現手法成為同行爭相模仿的對象,時至今日,巧色工藝品早已成為云浮工藝產品主流。這種技法的廣泛應用使云浮全市雕刻工藝整體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云浮石雕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梁建坤的一些作品相繼在工藝大賽上獲獎,帶動了本地一些行家向著精品工藝路線摸索前進,從而提升了云浮石藝整體水平。
匠心傳承,嘔心瀝血培養石藝專業人才
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建坤深感責任重大。近年來,他在保護、傳承和發展云浮工藝美術,培養和推動當地傳統工藝優秀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創作水平的石藝專業人才。
在廠內,梁建坤對亦工亦讀的徒弟們悉心教導,利用晚上的時間到工廠的畫室教他們繪畫和雕塑,一筆一畫認真教導。梁建坤特別注重學生藝術修養的培育。從石材工藝的選料,到作品的構思、雕刻、創作,梁建坤都會毫無保留地為學生釋疑解難,不少學員成為內行能手。
“任何一項藝術的傳承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只有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才能將石文化發揚光大。”梁建坤說。
現在,梁建坤的斫玉軒工藝廠和云浮市高級技工學校進行長期的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工藝人才。為了更好地配合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梁建坤專門到北京房山、河北曲陽、福建惠安等地的培訓學校學習交流,并總結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根據石材工藝的特點與校方合作編寫教材,使學校從此有了一套系統性的教材。此外,梁建坤還在校內設立工藝大師工作室,展示高水平的作品,并現場進行操作。多年來,梁建坤累計授徒65人,為傳承云浮石材工藝培養了更多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