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材行業里,創立僅4年的周維石業有限公司就像一匹黑馬。不同于其他石材企業,周維石業只做一種石材產品,做精做細還做出了專利,讓許多石業大佬選擇與之合作。
如今,周維石業總經理林時輪與他的小伙伴們,正在努力探索“互聯網 石材行業”發展模式,借力互聯網,將石材行業的生產數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各個環節全部整合起來。
創業前的十年沉淀
出生于水頭的林時輪與石頭結緣,似乎是件順理成章的事。2002年底,年僅16歲的林時輪隨著親戚前往山西長治。親戚在那經營著一家石材加工廠,林時輪在廠里學到了石材加工生產技術。
兩年多過去,希望能闖出一番事業的林時輪離開了這家加工廠,前往安徽,自己開辦了一家石材加工廠,那年他才19歲。“當時石材生意很好賺,隨著攤子越鋪越大,我慢慢感到力不從心。”林時輪說。
2006年,林時輪回到水頭。“我認識到自身營銷能力非常不足,希望能夠補上這個短板。”然而,在他看來,當時水頭石材交易中,營銷策略是粗放型的,甚至談不上營銷策略。無法從本行業中取經,林時輪就將眼光投向了糧油行業,他到官橋糧食城當起了一名普通銷售員。
那時,林時輪每天提著一桶油到各個地方推銷,從一開始的羞澀到后來介紹產品的頭頭是道,其中所下的工夫只有他自己知道。不到一年,林時輪走遍了南安26個鄉鎮(街道)。
工作之余,林時輪還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做一些公益活動。也是在這里,他認識了同是志愿者的妻子。
當時,林時輪的老丈人在越南做石材貿易。在他的要求下,林時輪辭掉工作,負責老丈人在國內的石材采購,這一做就是4年。這4年,林時輪幾乎跑遍了水頭所有石材企業,不僅了解到石材知識,更攢下了深厚的人脈資源。
創立周維做精“木瑪麗”
2012年,林時輪正式成立了周維石業有限公司。“應該說是形勢所趨,生意想要做大做強,必須得有自己的工廠。”為了這一刻,林時輪沉淀了整整10年。
公司成立之初,林時輪就思考過未來的發展道路,是復制其他石材企業的發展道路,還是另辟蹊徑?
他開車走在水頭道路上,兩旁廣告牌林立,幾乎每個廣告牌上都羅列這家企業所經營的石材品種,有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如果我跟他們一樣,經營十幾種品種,我拿什么和這些企業競爭?”在經過冷靜思考后,林時輪決定只做一種石材,并且要做大做精做強。
在一次與客戶簽定訂單中,林時輪接觸到了木瑪麗這個石材品種。當他第一次將樣品提供給客戶時,對方并不滿意。林時輪沒有放棄,他再次扎進去了解這個品種,隨著了解的深入,他非常看好這個品種在市場上的前景,決定將其作為公司的唯一產品,并親自到國外各個礦區篩選礦源。
然而,在推銷這個產品時進展并不順利,許多客戶不怎么接受。原因在于每塊木瑪麗石材之間都存在色差,達不到統一,客戶擔心裝飾效果。
為了解決色差問題,林時輪想到了給石材染色,這一舉措讓其他同行紛紛效仿。可是,由于空氣溫度與濕度,以及石材密度不同等原因,染色并不能完全解決木瑪麗的色差問題。林時輪帶著團隊研究探索,首創氧化技術,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他還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
“未來,我還會考慮其他品種的石材,同樣會去做精做細。”林時輪說。
探索石材發展新模式
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林時輪提出了“互聯網 石材”發展模式。
林時輪告訴記者,這一新理念的提出,還要感謝此前南安組織的清華大學民營企業家高級研修班文化產業專題班。在那次培訓中,林時輪對劉海峰教授主講的“互聯網 文化產業”這一課程印象尤為深刻。
“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回到南安的林時輪也多次與教授、同學聯系溝通,逐漸形成了“互聯網 石材”發展思路。
林時輪認為,“互聯網 石材”并不僅僅是將其定義在電商范圍內,讓石材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樣在淘寶上賣,那樣太局限了。而是借力互聯網,將生產數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各個環節全部整合起來。
他打了個比方,周維石業將線上線下各個環節打通之后,客戶想要購買,可以不要親自到生產廠家,也不需要導購員介紹,就能通過周維石業提供的互聯網渠道了解到產品的各方面信息,并且自己下單,可以省掉很多中間環節。
此外,林時輪還提出了石材眾籌模式,這是“互聯網 石材”模式的一部分。這個概念的提出,得到20多家石材企業的支持。“目前還在探索中,但我們覺得,當前石材企業需要抱團發展,只有每個企業團結起來,把自身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