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向榮
中國石雕藝術大師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中國雕塑學會 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 會員
福建省鼎立雕刻集團 藝術總監
惠安向榮石雕藝術研究所 所長
惠安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2013年文化產業年度人物”
“雕塑本來就在石頭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如是說。這句話曾經一度讓我感到費解,而此刻在中國石雕藝術大師、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榮面前,我得到了答案。
眼前的王向榮,書生模樣。黑框眼鏡下的眼神,在提到“石雕”時,只留純粹和專注……
回憶二三事,往事在眼前匯成一條小溪,緩緩流淌而過。水潺潺,石頭與鑿碰撞的聲音,小孩子的嬉鬧聲雜糅在一起,隨著風飄至耳邊,觸動耳膜。這一切,成了王向榮開啟“問石”之路的美妙樂章。
1970年9月,生于中國雕藝之都——福建崇武,成長于民間石雕藝術世家的王向榮是家族的第五代“石雕人”。從睜開眼的第一天起,王向榮的世界便和“石雕”有著斬不斷的聯系。每個小孩子都會有陪伴其成長的玩具,石雕小件就是王向榮童年時期的玩具。每一天,王向榮都能看到爺爺和叔公手握著鑿或釬在石頭上細細地雕刻,而他就蹲在一旁擺弄這些石雕和工具。耳濡目染之下,王向榮的“問石”之心從此在心里發了芽。興趣一起,泥巴和蠟燭也成了他手上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門前有一條小溪,干枯的時候會有很細的黑泥。我和伙伴們會去挖出來,然后參考爺爺和叔公他們的作品學習、雕刻,或者是看著小人書、連環畫里的圖案模仿。伙伴常常拿出家里用的蠟燭,將其燒軟,然后一起捏造小人物。”因為有了石雕,王向榮天馬行空的想象有了棲息之所,而他也更加堅定地將自己的靈魂寄托在那一塊塊冰冷的石頭里,用無止休的熱愛喚醒石頭沉睡的生命。這條漫漫“問石”路,從此拉開了序幕。
學——問石根本
1986年初中畢業后,王向榮隨父親到了聞名中外的國營惠安石雕廠學習石雕雕刻工藝,開始了專業的石雕學習,并利用晚上的時間在廠部雕塑培訓中心學習素描及泥塑創作、繪圖設計等基礎技能。之后跟著叔叔又學了三年的石雕“打巧”、“捏剔”等造型雕刻,1993年在崇利達石刻品工藝有限公司負責寺廟古建及傳統石雕的創作設計及造型“打巧”工作。說是工作,對于王向榮來說,是不同階段的學習。學習,是問石的根。即使在1999年開始創辦的鼎立石業雕刻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中國石雕行業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即使在2012年被評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即使雕刻作品屢獲大獎,他也不放棄學習,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這門古老技藝的學習、研究、探索、實踐和創新。
時光荏苒,已是不惑之年的王向榮,“問石”之心卻依舊。在回想“問石”路上所創作的作品時,王向榮靜默了片刻。他的神情是淡然的,甚至帶著疑惑:“目前沒有什么能拿得出來的代表作品,也沒覺得對哪一件作品十分滿意。從來不會因為作品獲獎而感到喜悅和激動,第一件作品獲獎也一樣。因為每次雕刻完一件作品,過一段時間再來看,還會發現很多不足,或者是因為看到了有更多更好的藝友與雕塑藝術家老師們的雕塑作品,所以總覺得自己的作品還是很不成熟。”在他的思想長河里,獲獎并不能代表作品的好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鼓勵,鼓勵獲獎者朝著這個方向走。不斷否定,自我反省,才有可能成長。這是王向榮學習路上堅持的信念,秉著這個信念,他將學習貫徹到底。如今,王向榮還從師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研究生導師賀忠令,不斷提升自己的雕塑基本功,拓寬自己的藝術視野。
無論是彼時初出茅廬、認真學藝的石雕學徒,還是此刻頗具名氣、獨具一格的石雕藝術家,“累”、“辛苦”這些字眼從未出現在王向榮的腦海中,在惡劣的雕刻環境下,他甘之如飴。對雕刻的執著,對技藝的渴求,對創作的熱情,讓他樂在其中。“作為一名石雕藝術工作者,能夠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我是幸運的。雖然環境比較差,但當我投入其中,你會忘記一切,只要能去學習、探索石雕藝術的種種可能性,我就會感到滿足。”
丟——問石修養
從材料語言來講,漢代石雕所呈現出的渾然、樸實和厚重的整體感深深地吸引著王向榮。在對材料本身進行設計構思時,他更多地考慮保留材料的完整性。
“石雕本身就在石頭里,我只不過是把多余的部分丟掉。如何丟?這又是一門學問。既要保證材料材質的完整性,又要求最終作品具有思想性、靈動性和時代性。”其實,問石路上亦如此,學是一種加法,學得多懂的就多,然而在作品的創作中要學會如何運用減法,這是一種修養。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說:“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石雕之所以有生命,就在于它傳遞了其內在的神與韻。“無須將所學的全部運用在一件作品上,在所學之中有針對性地取舍。問問自己的內心,你需要這件作品表達什么,傳遞給世人怎樣的信息。”王向榮說,一路學,也要一路丟。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常審視自己。人們常常活在外界的期望和自身的浮躁之中,忽略了自己的初衷,模糊了前進的方向。雕刻的鑿子就像是時間和反省,用這樣一把鑿子去雕刻人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把時間用在了尋找裝飾品,來粉飾自以為丑陋的石頭。
因為明白也堅定自己要行走的方向,王向榮珍惜每一次鑿刻的機會。認真傾聽每一次鑿刻時發出的聲音,那是來自他內心最深處、最原始的聲音,有著對石雕的熱愛,對作品的定義,對“問石”的深刻理解,對每一次摸索、研討時的享受、反省和思考。就這樣地雕刻著,就這樣地行走著,無以自拔……
展——問石升華
今年1月份,《中國文化報》揭曉“2013文化產業年度人物”名單,王向榮榜上有名。對于這個消息,“當時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在網上新聞發布后才看到的。”這樣的回答若是在采訪前聽到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此刻卻成了再自然不過的屬于王向榮的印記——默默問石,無心他物。雕刻之行走到現在,王向榮升華自己的“問石”,于靜謐之中掀起了一場社會各界石雕藝術愛好者共同“問石”之旅。去年11月,鼎立藝術館開館典禮暨“問石——中國當代國際石雕藝術邀請展”舉行。“問石”開啟了有形的體現,并在今年3月18日以“隨性隨意”為主題舉辦了惠安第一個由本土雕刻藝術家構成的作品聯展。
為何建造藝術館?王向榮表示,他希望這個藝術館不僅能夠成為國內外雕塑藝術家進行學術交流和藝術作品展示的平臺,也能作為傳播石雕藝術的美育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為學院現代雕塑和優秀民間傳統雕刻相互之間的探索與借鑒,也為雕塑畢業生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實踐方式,并且持續性地讓國內外雕塑藝術家及本土雕刻家走在一起,共同交流,相互借鑒。“這是我愿意為社會,為這個行業做的一件事。”
我想,這就是“問石”之程的初衷吧。從一人“獨問”,到眾人“齊問”,從而帶動整個石雕行業的升級和發展。在別人看來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會得不償失,然而就像王向榮所言,你若一心想做,那些部分都只是多余的,只有“丟”掉該丟掉的,才能還原最真實的模樣。
一心只求“問石”路,便是王向榮最真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