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因石材產業而聞名,所產石材,"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南安,因石材產業而聞名,所產石材,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
但南安也曾因石材產業而憂,因加工水平低,碎石粉滿天飛,“牛奶水”到處流,飽受污染之苦。
前些年,鄰近縣市的石材產業陸續整體退出。南安石材產業何去何從?轉型升級是唯一出路。
南安邁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是集聚全市建成11個加工集中區、2個加工集中過渡區,集結了1400多家企業退城入園。
生產力的再布局,為南安石材產業騰轉出什么樣的新局?日前,記者來到當地的中泰(石井)石材集控區,尋找...。
南安共有1500多家石材企業中,但多散小,規模以上僅252家。
這在石井最為突出。南安石材產業主要集中在官橋、水頭和石井。自有礦山的,僅石井一鎮。“靠就近的資源,石井涌現出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設備陳舊。”南安市經貿局局長王連法說,“它們多混雜在生活區中,廢水直接排入溪流、農田,廢料隨處堆放,污染嚴重。”
2007年,泉州中泰投資有限公司與南安市、石井鎮合作,主導開發近4000畝的集控區,吸引石材企業兼并重組、集中入駐。目前,集控區一期開發了約2200畝,共引入45家企業,其中28家已投產。
南安市規定,集控區內的新上石材項目,總投資需在4000萬元以上,擴建、改建石板材生產、工藝石材及石材循環經濟項目,總投資需在3000萬元以上。新上項目投資強度須達到每畝100萬元,投產后每畝年產值至少100萬元。
高門檻讓粗放式的加工無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生產工藝。
中禹石材,曾是當地低水平企業的代表,設備落后,粉塵多、出材少,一...頂多切一片板材,成為被取締的對象。
中泰投資在集控區成立中泰石材有限公司,兼并改造中禹,投資1200萬元以上引進先進設備,工藝水平大大提升。“2米寬的拉鋸,最多可將石材荒料切割成130片板材,2.5米寬的甚至可以切成180片,最薄不超過1厘米。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