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全世界石頭,賣全世界石頭”。
依靠"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買全世界石頭,賣全世界石頭”。
依靠外調石材原材料,卻把手上的石材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從俄羅斯的遠東火車站,再到美國西雅圖的園林工程……世界范圍內,隨處可尋覓到南安制造的足跡。
以小石頭撬動大市場,經過十余年的培育,南安市已擁有石材企業1500多家,占全國石材 產量和石材產品市場份額的60%和70%,年產值約230億元,一舉成為世界級石材中心。同時,成熟的市場資源也催熱了南安水暖產業,使得南安一舉成為全國三大水暖產業基地之一。
下一步,南安籌劃建立石材大聯盟、大集團,通過組建采購、市場、資金等領域的聯盟,培育石材總部、營銷中心等措施,全力打造石材產業發展新格局。并力爭在2015年之前,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石材之都”。
石材中心靠從外地調原料
南安水頭鎮,現在穩坐中國石材行業的頭把交椅,但上世紀90年代以前,也就只是一個依靠324國道發展陶瓷企業的小鄉鎮。南安市經貿局副局長蘇棟梁說,當時小作坊生產出來的陶瓷往國道一擺,就成了鄉民的生計來源。不過到1991年,南安重拳整治陶瓷企業污染,鄉民只好轉移目光,改辦石材廠。
因為相對便利的交通,當時從水頭鎮的轉盤到蟠龍開發區幾公里長的道路上都堆滿了石板材。日子一長,這一路段逐漸累積起了人氣和名聲,豎起了石材市場的名號。
彼時,整個南安的石材市場還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石材加工貿易區,家庭式的小作坊加工的只是粗陋的產品,遠遠滿足不了現代化建筑設計的需求。因為產業粗放,當時全鎮的石材工業產值只有幾千萬元,和現在年產值動輒100億以上,簡直天差地別。
1998年,南安此前花大力氣對石材產業再扶上一把的政策開始見效。蘇棟梁介紹,1998年首先在水頭鎮原石板材擺攤設點的路段,建設起一座占地面積800畝的中國石材城,把路邊自發的“小打小鬧”變成了規模化的產業,這堪稱水頭改頭換面第一步。
另一個轉機出現在第二年。1999年5月,南安舉辦第一屆石博會。一夜之間,展會涌進的客商、信息、資金和高新技術數不勝數。這一次博覽會帶來的效應持續發酵,成為南安石材行業騰飛的起點。
有意思的是,有著石材中心的顯赫名聲,但南安的石材原料卻依靠外地調運。隨著石材行業的快速發展,南安本地的礦山資源已滿足不了需要。為破解原料難題,南安積極在全世界構建原材料供應和配置網絡,遍布印度、巴西、埃及、西班牙等十多個國家。其中,國內85%石礦山資源、土耳其20%石礦山資源掌握在南安石材企業手中。
邊角料也能變廢為寶
隨著石材產業的逐步成熟,南安也面臨著發展困惑:靠“開源”式地從外地調運石材原料,也有“竭澤”的一天,怎樣嘗試用科技的手段“節流”?該怎樣盡量降低石材加工行業對環境的破壞?
瞄準“邊角料”的大市場,南安的一部分企業開始引進先進技術,利用廢石材生產制造大理石、石灰紙、馬賽克石材工藝品、空心磚等。
據南安市科技局副局長林文志介紹,讓邊角料變廢為寶的是一項名為“真空振動加壓成形”的技術,它能將各種廢石粉、邊角料“糅合”成人造大理石,再進行加工。
因為技術的純熟,邊角料成功實現華麗轉身。“用它制成的馬賽克拼圖,每平方米可賣到千元以上,出口美、韓等國還供不應求。”南安的石材行業業者朱軍偉說。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