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皺、瘦、漏、透”,宋朝開發利用,元朝被列入“文房四玩”、清朝被定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二OO五年十一月,中國收藏家協會批準英德市為中國英石之鄉。
英石土產地英山位于英德市中部的望埠鎮。望埠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4′——113°35′,北緯14°11′,——24°13′之間、東西向長15公里,南北向寬25公里,面積205.1平方公里。望埠鎮屬粵北半丘陵地帶。英山位于望埠鎮東部10公里處,主峰在該鎮同心村東面,海拔561米,方圓140公里。英山是望埠鎮和東華兩鎮的分水嶺,其余脈向北延伸至沙口鎮的清溪,向南延伸至連江口鎮的湞陽峽。英山是石灰石山,所產英石是英石當中的正宗資源,它由無數松散的板塊構成,受暴冷暴熱的氣候和風雨影響,風化、腐蝕、發育得極其典型,瘦、皺、漏、透的特點俱全,整座山峰巒聳拔,雄奇峻削,嶙峋怪險。山上、山溝均能采到上乘的英石。望埠鎮各個自然村都有民間藝人分布,他們作為民間技藝的傳承者,加工、制作的英石工藝品別具一格,頗受市場歡迎,遠銷海內外。1997年英德市文化局以英石藝術為內容向省文化廳申報望埠鎮為民間藝術之鄉,同年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望埠鎮“民間藝術之鄉”的光榮稱號。
此外,英德市的東華、石灰鋪、九龍、橫石塘、沙口等17個鄉鎮也有英石的分布,全市英石儲量豐富,據探測有80萬畝優質石灰石山,儲量在625億噸以上。
英石的開發、研究、賞玩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開發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古代有關英石研究的著作大概有:宋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介紹了英石出產于英州的含光、真陽兩縣,顏色有微青、灰黑、綠和白色幾種,并介紹了黃庭堅任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萬金載歸”,蘇東坡“獲雙石一綠一白”,目為“仇池”。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將靈壁、英石、太湖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描述“錦溪”“靈泉”(注:今沙口鎮清溪潮水巖,巖石上方刻有“靈泉”二字)“乃出石處”,有幾戶人家專以取石為生,并認定“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的汲水石是英石中的“下材”。明朝計成所著《園冶》介紹英石的產地、顏色等大體與《云林石譜》相同,但強調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幾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清朝陳吳子所著《花鏡》記載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廣東英石”,充分肯定英石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兩個概念,其中還記載到英石運至“五羊城”壘為假山,“宛若天成,真園林之瑋觀也”。等等。從以上史料可以肯定,宋代開始英德就開始出現了開采英石的“專業村”,其中比較大的有望埠鎮的同心村、蓮塘村和沙口鎮的清溪村、冬瓜鋪村。當代也不乏研究英石的論著:《中國觀賞石》(袁奎榮)指出:英石以灰黑色為多,間有白色,石質堅硬,體態嶙峋,棱角縱橫,紋理細膩,具天然的丘壑皺,“線條曲折多變,瘦、皺、漏、透固然是評價英石的標準,但體態豐滿、潤澤者也可成為欣賞佳品。”《奇石大觀》(劉清涌)記述英石從形狀看可分為三大類,一種為溶蝕狀者,其它兩類均為風化加溶蝕狀者。《英石成名淺議》(凌文龍)文中認為古時“文人雅士,一經接觸了英石,便發現了英石獨特的性格,原來竟和自己的性格如此合拍,于是他們視英石為知已,是最自然不過的了。他們不斷搜求英石,賞玩英石,英石的名聲,也就一傳十,十傳百,愈傳愈響了。”等等。當代《辭源》(1987年,北京商務印書館)稱:英石,石的一種,廣東英德縣所產。石產溪水中,有微青、微灰黑、淺綠、純白數種。形如峰巒聳拔,以皺、瘦、漏、透四者具備為佳。
英石種類多:其種類分為陽石和陰石兩大類。陽石裸露地面,長期風化,質地堅硬,色澤青蒼,形體瘦削,表面多折皺,扣之聲脆,分為直紋石、橫紋石、大花石、小花石、疊石和雨點石,是瘦和皺的典型,適宜制作假山和盆景;陰石深埋地下,風化不足,質地松潤,色澤青黛,有的間有白紋,形體漏透,造型雄奇,扣之聲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適宜獨立成景。用途廣:大者如大器、中器可作假山,既有可一石成景者,也有玲瓏小件如英石盆景等可供擺設者。而且由于英石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早己中外聞名。我國宋代汴艮岳已選用英石點景,明建清修的順德清暉園中的獅山和斗洞就是用英石塑成的,嶺南歷史名園其主山多數是選取英石疊成,如東莞可園、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園等,其中都不乏用英石壘造的景點和匠心獨運的英石盆景。1996年建成并于次年開放的佛山市南海區雷崗公園,里面有一個近2公里長的北翠湖和雷崗山,用了1000多噸的上乘英石構件綴景,氣勢恢宏,成了該公園——處佳境。據初步統計,全國(包括港、澳、臺)除西藏、青海外,其余各省區均有以英石作材料的園林景點,如北京萬壽路甲15號院園林、中央黨校園林、武漢黃鶴樓園林、廣州白天鵝賓館園林和流花西苑園林等。北京故宮博物院內保存清以前古英石27件,古其奇石總量的八分之一。國外園林在十八世紀以后,英、法、德等西歐國家的宮廷、官邸、富人花園就選用英石疊山、拱門、筑亭基、飾噴泉等。1986年中國援建澳大利亞誼園,部分園林景石是英德石,現在新加坡國家公園主要景點用的也是英石。www.www.dechunwater.cn
英石賞玩從明朝以來,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石觀賞藝術,發透著濃厚的東方文化底蘊。由此,英石藝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藝術特征。宋代是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這時期著名書畫家米芾曾在熙寧年間任含匡縣(今英德含光鎮)縣尉,酷愛英石,他提出英石的賞石標準為“瘦、皺、漏、透”,“瘦”是指英石的形體美,嶙峋奇巧,苗條清晰;“皺”是指英石的紋理美,外表多折皺;“漏”和“透”是指英石總體上的印象美,造型富于變化,千姿百態,玲瓏峻削,空透靈邃,疏秀遒勁。當年蘇東坡也是玩英石出了名的大人物,對英石的賞石標準他還補充了一個“丑”字,即以丑為美。因此,“瘦、皺、漏、透”等賞石理論是英石本身所固有的、高質量的藝術特征,是英石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時空特征。英石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觀賞英石的地域遍及全國乃至全世界。英石的開發利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英石就被列為貢品,宋徽宗時選調進京構筑“壽山艮岳”,清朝英石被定為全國四大園林名石之一,作為嶺南特有的石種,英石無論放到哪里都能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中原不少園林選用英石,它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嶺南四大園林主景是英石,它反映的是嶺南文化:東南亞、歐美國家和地區亦用英石建造園林,裝飾庭院,它反映的則是中西合璧的文化。英石的這種時空優勢是任何石種都難以攀比的,因為英石的功能很強,綜合實力很強。清代《嶺南雜記》就指出:“英德石大者可置庭院,小者可列幾案,無不刻劃奇巧,玲瓏峻削。”事實也正如此,英石的大器是園林景石,一石成景;英石的中器也是園林景石,三、五石組成一景;英石的構件可以營造假山,制作盆景,改善工作、生活環境:英石的小件可作為供石列置壁柜、書架和幾案,供人觀賞。因此,時空特征是英石文化的特征之二。
三、產業特征。英石目前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內涵豐富的藝術品,而且是一項文化產業。改革開放以后,英石的開發分工很細密,幾百平方公里的英山之中形成規模的采石生產線有九條之多,有一定規模的擺賣英石、制作英石盆景和承接英石園林工程的廠家、公司有一百多家,園林式的英石市場連綿不斷三十多公里,市區茶園路形成奇石一條街,整個市區有擺賣英石的檔口60余個,常年從事英石生產經營活動者一萬多人,長期外出從事英石園林(假山)設計、施工者二千多人,英石專業村三個,全市英石包括英石園林和英石盆景的年產值六千萬元以上。如今英德市某園林公司在珠海建造了一座40公頃、用英石作主題石的文化旅游公園“石博園”,規模宏大;英德市園藝實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溫果良先生曾被深圳園林集團公司園林部聘為園林工程施工隊長。昆明世博會“粵暉園”的英石園林工程就是由英德市英石藝術之鄉——望埠鎮的能工巧匠承建的。英石以其文化內涵較豐富,藝術角度較多,園林文化需要它,盆景藝術需要它,美化環境、休閑消遣均需要它。因此,產業特征是英石文化的特征之三。
英石歷史悠久,其造型既具有傳統的漏、透、瘦、皺的審美情趣,也具有怪異、張力、強勢、古拙等現代人容易接受的奇石美。因此人們把賞玩英石當作是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和思想境界的集中體現,它是大自然出產的奇石,但其精巧多姿的外形強烈折射出的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即佛教和道教宣揚的“空”與“靈”的文化精髓,這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和”文化,一種具有世界性的、大家容易認同的大眾文化。所以,它的傳播能夠很快為大家所接受,如今,這種影響已不局限于英德本地,隨著英石制品逐年遠銷各地,早已在全國、全世界逐漸傳播開來,充當了弘揚東方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給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德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對英石進行研究、開發。1996年市委、市政府派賴展將同志任文化局長時,就明確要研究英石文化,宣傳、推介英石,發展英石文化產業。不久英德市奇石協會成立,接著舉辦了一系列的展銷會、英石王和英石精品評選活動。賴展將兼任會長以后先后主編《英石》,專著《中國英石》,200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又將他的專著《英石》收入《嶺南文化知識書系》,英石在歷史上首次成書。賴展將被媒介稱為“英石文化傳播者”,更被社會廣泛雅稱“石頭”局長。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賴展將又完成資料收集工作,一本由張仃題寫書名、賈平凹點評、翟琮任藝術顧問、劉人島任主編的大型精裝畫冊《中國英石傳世收藏名錄》付梓問世,并舉辦了中國英石文化藝術節。
廣東省英德市不愧為中國英石之鄉!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