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石,鐵嶺人,鉆探工出身,42歲離開地質隊,從身無分文下海創業到13年后的今天,他擁有一家遼北地區實力雄厚,規模較大,功能齊全的石材加工企業。從鉆探工到遼北石材最大的一家石材企業主,是怎樣一段艱難曲折的奮斗史,通過我們記者的采訪來給您解答。
您的企業的名字叫做“石美”是否有著特殊的含義呢?
張立石:這要從頭說起了,我是一個地質隊員的后代,出生在吉林省磐石縣石嘴鎮,父母給我取名為張立石,三個石字堆砌成磊,“磊”字在《說文》中為眾石也。從小跟隨父母在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長大,東奔西走的找礦生涯,這就注定了我與石結緣。
自從進入石材這個行業以來,越深入的了解石材我就越發的喜愛它,也非常希望能把這個行業做好,把普通的石材做成精品而獻給世人,我的公司取名“石美”也是想通過十全十美的諧音來體現我做好企業所追求的目標。
能談談您企業的發展史及對未來的規劃嗎?
張立石:我正在開始第二次創業。第一次創業是在1996年4月,我只有2000元錢作為創業基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中間經歷許多的磨難。憑著一臺小平鋸一臺角磨機闖天下,只能從別人生意縫隙中找商機。直到1999年底,我才租用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房做加工車間,花600元錢自己買料焊了一臺切邊機,承攬一些家庭裝修用的灶臺板、窗臺板等小生意,2003年我才開始購進第一臺廠家生產的切邊機和橋式切割機。
當時您對您選的這條路有信心嗎?
張立石:當時我經過一些市場調查,得到了石材在家庭裝修中的不可代替性,認定這件事肯定能成,民用這塊肯定有前景。沒有生意時,我就自己畫各式各樣臺板的圖形,在門市前大街上做,老百姓看這東西挺好,就這么的,最后到我們這買臺板的排隊。我經常走家具市場,相中啥就做啥,別人賣石材桌子,我做茶幾,等他們做茶幾時,我做電視柜,現在我做洗手盆,現在企業的銷售額逐每年增加,我們根本就沒有推銷員,靠著誠信經營,都是客戶自己找上門來的。
就這樣您完成了初期的原始積累以后為什么不選擇守業而選擇了再次創業呢?
張立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先進加工設備、先進的管理理念的沖擊,我深感石美石材企業需要進一步的發展、石美人需要發展,現今的生產加工區已經無法滿足生產需要,我迫切的尋找新的地方建廠,目前新廠區選在鐵嶺市銀州區工業園內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主要以石材深加工為主。對于二次創業我訂立的目標是把石美石材公司建成環保型、經濟型、循環利用節能型、具有科研加工為一體的石材加工企業。憑借多年在行業內的研究探索,現已擁有2項專利技術成果,將來還要研發更多的新型環保產品,優化設計,創新科技。
石美石材經歷這么多年的風雨,在遼北這塊大地上已經是具有規模的企業了,您做了這么多年的石材這其中有特別自豪的事嗎?
張立石:跟你坦率的講,我干這么多年有兩件榮幸的事,建國50周年大慶時,天安門廣場有一段石材是我做的。第二個是鐵嶺新區鉆石廣場的冰裂紋地面也是我做的,通過這個工程我研制了一種特殊的鋪貼方法。北京的水立方工程地面鋪裝時,他們用了60多人一天最多只能鑲40平方米,我派了80人一天就能鋪400多平方米。北京清華設計院的設計師說,“在北京那么多施工單位和專家沒有解決的問題,沒想到在鐵嶺給解決了。”
能說說您的成功秘訣嗎?
張立石:我不是很會經營,很坦率的講,我只是想好了就干,只有通過實踐,尋找到了經驗教訓,揚長避短,避虛就實,講究質量,恪守誠信,就逐漸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