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外貿易宜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外貿可持續發展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外貿發展與其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密切相關的一種持久的發展,對保證對外貿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相互協調、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外貿發展十分迅速,進出口貿易已經突破了萬億美元大關,但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具體如下: 第一,外貿增長方式仍然帶有一定的粗放型特征,低層次商品所占出口商品結構仍然較高。長期以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據很大比例。這種模式一方面導致出口商品對資源的過度依賴,資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和對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及發展后勁的削弱。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中很大一部分屬于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制成品,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國出口增長越多,資源消耗就越多,對我國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會越嚴重。目前低層次的外貿結構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第二,日益增多的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貿易發展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當前綠色貿易壁壘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非關稅壁壘,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有助于扼制全球環境惡化和資源浪費的趨勢,解決人與自然不協調發展的難題,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相關企業的手段。綠色貿易壁壘的出現,對我國貿易發展存在多方面的影響。首先,綠色貿易壁壘的存在,加大了我國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回收和處理上的費用;其次,發達國家的環境技術標準要比我國嚴格很多,因此我國一部分出口商品不符合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不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最后,綠色貿易壁壘客觀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企業改變生產方式,降低資源消耗,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我國的資源瓶頸日趨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約束的矛盾日漸突出。我國人均資源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人均礦產占有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量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許多資源如鐵礦石、鉻、鈷、鉑、鉀鹽和金剛石等嚴重短缺。在粗放型增長方式一直占據很大比例的背景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國內各種資源的消費量也在急劇增長。為了支持國內房地產、汽車、化工、電子通訊等產業的投資增長,許多資源要不斷從國外進口,以彌補國內需求缺口。目前我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等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石油和電力第二消費大國。 國內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使我國對國外資源的依存度逐漸提高,由此也帶來了較大的環境風險和安全風險。因此,如果經濟增長方式及貿易增長方式不能加快轉變,在資源短缺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下,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可能嚴重受阻。 第四,環境的惡化日益嚴重。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85%都是燃煤結構。火電每年投資增長50%以上,2007年預計火電裝機總量可能達到五億多千瓦。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目前我國消耗能源排名前列的行業主要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化工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石油加工業。除此之外,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能源需求也比較高。在我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這些行業的對外貿易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突出表現在出口額的飛速增長。 根據海關統計的數據,2007年1-7月份鋼鐵產品(屬于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貿易順差達到172億美元,已經超過2006年全年鋼鐵產品的貿易順差;而同期非金屬礦物制品(屬于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陸路車輛(屬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貿易順差也有大幅度增長。對于有機化學品、染料等我國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的商品,2007年這些商品的出口額增長速度也高于進口額增長速度,貿易逆差有所減少。這勢必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的環境問題,不利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長遠目標的實現。 為實現我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我國循環經濟相關立法的完善。明確政府、企業、公眾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權利和義務;相關政府部門宜進一步深化政績考核制度改革;對當前的GDP核算制度進行適當改革,根據不用的問題建立多層次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盡早實行環境成本內在化制度,可以通過把不可再生資源的損耗、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與修復改善等作為社會成本列入核算體系,逐步實現貿易和環境的協同發展。 第三,調整我國產業政策,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導向戰略。適當遏制部分地區和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通過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的調整,加快低耗低排產業的發展。 第四,調整財政稅收政策,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通過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入,政府的綠色購買等行為來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方向和企業的生產方向;通過對技術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以及環境污染小的出口企業實施一定的財政補貼政策,以此引導出口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