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南安對自己城市長遠發展作出的鄭重承諾;“打造山青、水秀、"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改革開放特別是南安建市十五年來,南安市在實施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工作上一直在不斷探索,通過上科技、促創新、推示范、抓防控、重扶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條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道路。www.www.dechunwater.cn
石材產業駛上循環經濟快車道
剛剛落幕的第九屆“石博會”,最大的亮點是展覽會上專門設立了石材產業循環經濟展示區,集中展示了南安石材企業加大技改力度,變廢為寶,利用邊角廢料、石粉、石碴制成的人造大理石、馬賽克、加氣混凝土砌磚等產品,走上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的喜人局面。水頭多家參展石材企業紛紛表示,石材產業循環經濟展示區有助于企業向海內外客商集中展示、推介環保型產品。
其實,這只是南安政府引導石材產業走循環經濟道路,打出“組合拳”的一招半式。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早在2005年,南安部分政協委員就提交了《關于加大對石粉開發利用、變廢為寶的扶持力度》建議案,并促成了每年100萬元的石粉、碎石綜合利用發展專項基金。三年來,這一舉措發揮了“四兩撥千斤”效應,在南安石材行業中掀起一陣陣循環經濟的浪潮。www.www.dechunwater.cn
在當地規模較大的明超石業,生產用水主要采用回收地下水。企業負責人黃明超告訴記者,水頭鎮用水緊缺,企業當年投產時就著手建好污水回收利用系統,這樣可以節省3000多噸水。與明超石業一樣,眾多的石材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更加自覺承擔起治污的社會責任。
“石材產業水污染嚴重,用水越來越緊張,原來是政府督促循環用水,現在是企業自覺回收利用。”東星石材總經理蔡小楷的一席話,折射出在“綠色革命”大潮中,眾多石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行動。東星石材投資400萬元建成兩套污水處理設備,污水在污水罐中完成沉淀,百分之百回收利用,一天就能處理污水3500噸。像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目前,南安石材業水循環利用率超過70%%,昔日直接排入大海的石粉漿越來越少了。
在政府的強大推力作用下,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創業者也開始探索在這個傳統產業中開拓一片環保型的“藍色產業”。李澤生就是這支隊伍的領頭羊,當年他獨辟蹊徑,創辦萬靈石藝。在萬靈馬賽克車間的“碎石頭、拼世界”標語下,幾名女工正在熟練地“拼圖”。臺子上擺滿了不同顏色的大理石薄片,女工們紛紛將長約一厘米的薄片一塊一塊地貼在圖板上,一會兒工夫,一幅惟妙惟肖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石材鑲嵌畫就出現在眼前。“當初辦廠時,廢棄碎石是每家石材廠心頭憂患,因此我們的原料不成問題。而加工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產品色彩斑斕,是很受歡迎的裝飾材料。”李澤生一邊走,一邊介紹。
與馬賽克拼圖不同,“石企新銳”鵬翔崗石公司專攻人造大理石。公司引進意大利最先進的真空振動加壓成形技術,利用廢棄石材邊角料生產人造大理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人造大理石生產企業。其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一條生產線日吞納100多噸廢棄石料,日產人造大理石3000多平方米,產品供不應求。www.www.dechunwater.cn
經過幾年的探索,回收、綜合利用石粉和碎石,在南安已蔚然成風。目前,南安已涌現出了國能建材、萊特建材、協進陶瓷、鵬翔崗石、南星大理石、萬靈石材等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全市喜歡“吃”石粉和碎石的企業已超過100家。其中,福建國能新型建材公司投資建設的石粉加氣混凝土砌塊和蒸壓磚制品項目尤為引人注目。將石粉和碎石加工成耐火、保溫的混凝土切塊,國能公司年可“消費”30萬—50萬噸石粉,成為福建省循環經濟典范工程。在國能、萊特等一批“大客戶”的帶動下,目前全市石粉、碎石年綜合利用能力達100萬噸。隨著技術不斷創新,昔日被視為白色污染的邊角料,今朝已成為搶手的“香餑餑”。
此外,每天可處理電鍍污水8600噸的水頭電鍍集控區、2008年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泰(蘇內)集控工業園區的開建,都是南安市減排治污的大手筆。
“發展經濟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南安對自己城市長遠發展作出的鄭重承諾;“打造山青、水秀、地綠、天藍的和諧空間”——這是南安對自己城市科學發展做出的目標定位。
改革開放特別是南安建市十五年來,南安市在實施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工作上一直在不斷探索,通過上科技、促創新、推示范、抓防控、重扶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走出了一條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道路。
石材產業駛上循環經濟快車道
剛剛落幕的第九屆“石博會”,最大的亮點是展覽會上專門設立了石材產業循環經濟展示區,集中展示了南安石材企業加大技改力度,變廢為寶,利用邊角廢料、石粉、石碴制成的人造大理石、馬賽克、加氣混凝土砌磚等產品,走上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的喜人局面。水頭多家參展石材企業紛紛表示,石材產業循環經濟展示區有助于企業向海內外客商集中展示、推介環保型產品。
其實,這只是南安政府引導石材產業走循環經濟道路,打出“組合拳”的一招半式。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早在2005年,南安部分政協委員就提交了《關于加大對石粉開發利用、變廢為寶的扶持力度》建議案,并促成了每年100萬元的石粉、碎石綜合利用發展專項基金。三年來,這一舉措發揮了“四兩撥千斤”效應,在南安石材行業中掀起一陣陣循環經濟的浪潮。
在當地規模較大的明超石業,生產用水主要采用回收地下水。企業負責人黃明超告訴記者,水頭鎮用水緊缺,企業當年投產時就著手建好污水回收利用系統,這樣可以節省3000多噸水。與明超石業一樣,眾多的石材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更加自覺承擔起治污的社會責任。
“石材產業水污染嚴重,用水越來越緊張,原來是政府督促循環用水,現在是企業自覺回收利用。”東星石材總經理蔡小楷的一席話,折射出在“綠色革命”大潮中,眾多石材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行動。東星石材投資400萬元建成兩套污水處理設備,污水在污水罐中完成沉淀,百分之百回收利用,一天就能處理污水3500噸。像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目前,南安石材業水循環利用率超過70%%,昔日直接排入大海的石粉漿越來越少了。
在政府的強大推力作用下,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創業者也開始探索在這個傳統產業中開拓一片環保型的“藍色產業”。李澤生就是這支隊伍的領頭羊,當年他獨辟蹊徑,創辦萬靈石藝。在萬靈馬賽克車間的“碎石頭、拼世界”標語下,幾名女工正在熟練地“拼圖”。臺子上擺滿了不同顏色的大理石薄片,女工們紛紛將長約一厘米的薄片一塊一塊地貼在圖板上,一會兒工夫,一幅惟妙惟肖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石材鑲嵌畫就出現在眼前。“當初辦廠時,廢棄碎石是每家石材廠心頭憂患,因此我們的原料不成問題。而加工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產品色彩斑斕,是很受歡迎的裝飾材料。”李澤生一邊走,一邊介紹。
與馬賽克拼圖不同,“石企新銳”鵬翔崗石公司專攻人造大理石。公司引進意大利最先進的真空振動加壓成形技術,利用廢棄石材邊角料生產人造大理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人造大理石生產企業。其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一條生產線日吞納100多噸廢棄石料,日產人造大理石3000多平方米,產品供不應求。
經過幾年的探索,回收、綜合利用石粉和碎石,在南安已蔚然成風。目前,南安已涌現出了國能建材、萊特建材、協進陶瓷、鵬翔崗石、南星大理石、萬靈石材等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全市喜歡“吃”石粉和碎石的企業已超過100家。其中,福建國能新型建材公司投資建設的石粉加氣混凝土砌塊和蒸壓磚制品項目尤為引人注目。將石粉和碎石加工成耐火、保溫的混凝土切塊,國能公司年可“消費”30萬—50萬噸石粉,成為福建省循環經濟典范工程。在國能、萊特等一批“大客戶”的帶動下,目前全市石粉、碎石年綜合利用能力達100萬噸。隨著技術不斷創新,昔日被視為白色污染的邊角料,今朝已成為搶手的“香餑餑”。
此外,每天可處理電鍍污水8600噸的水頭電鍍集控區、2008年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泰(蘇內)集控工業園區的開建,都是南安市減排治污的大手筆。
泉州晚報 -st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