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 增強競爭力
品牌 讓競爭變得更智慧 更從容
我國目前有相當石材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差,技術力量弱,難以一步登天地成為行業名牌的;而一些中小企業認為創名牌需要較高的宣傳費用,且石材材質是天然的不可后加工的,對于形成一個同質化的品牌也確實存在著先天的缺陷,不易加工出石材精品,這些客觀原因導致一些石材生產企業放松了對石材產品精加工的追求,難出精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石材名牌的形成。
但一些有遠見的石材企業負責人早已發現了市場規律的必然性,并提出“做精品、鑄誠信、創名牌”的企業發展戰略。溪石創下中國石材行業首枚“中國馳名商標”對石材行業就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溪石一直十分注重品牌建設及品牌內涵的延升,“中國馳名商標”也為其贏得了更多的市場機會。手捧“溪石”這塊金字招牌,溪石并沒有固步自封,一個品牌要始終保持它的競爭優勢,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尋求突破點。溪石率先創造了“夢幻莎娜”人造大理石,現在又投資1.5億元再建人造石。對“溪石”這塊金字招牌溪石人有自己感性的描述:我們希望“溪石”這個品牌留給大眾的印象是,溪石是一個講誠信、負責任、有效率、有創意的優秀企業,它在中國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并且它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國際市場,它的效益每年都以加速度遞增,這樣才能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它的團隊是一個堅強和諧的團隊,其態度、知識、技能具有全球對話的能力,它的員工通過誠實勞動,健康快樂、有尊嚴、有價值地生活和工作。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創造中國第一枚“中國馳名商標”;只有這樣的企業,才不會讓創百年企業、百年品牌的夢想漸行漸遠。
而從其它行業看,品牌對企業的效益、市場占有率、客戶美譽度等因素影響非常之大。據有關資料表明:有品牌的日用產品售價要高出普通產品15%-40%以上,且日用品的每個行業中,前15名品牌企業的銷售量占到整個行業銷售量的60%以上。同時,品牌產品比同類產品的銷售成本要低3%-4%。因此,行業對“品牌”的依賴性非常大。當然石材企業創名牌也不應操之過急,一些從事品牌研究的專家說,在國外考察100個世界名牌企業號,其中有36%的企業有100年以上的歷史,有28%的企業有80-100年歷史,有25%的企業有50-80年歷史,只有6%的世界知名企業的創業史在50年以內(比如在10-20年)。中國石材加工生產歷史雖然悠久,但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也不過20年,一個世界的名牌企業成長起來要靠長期的市場考驗,靠用戶的考驗,不能操之過急。所以,石材企業創品牌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必然,一個必須。面對大開放的市場和奧運的商機,中國石材企業如不樹立自己的品牌,又拿什么去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呢?
品牌專家指出,有的石材生產企業只重視產品,不重視理念,現在的市場競爭,不僅僅是價格的競爭、質量的競爭、服務的競爭,更主要的是一種品牌的競爭,是一種文化的競爭,一種智慧的競爭。企業要有鮮明而時尚的文化特色。但總體上來說,中國目前的石材企業在技術上已經完全具備了創立自己石材品牌的能力,只是在管理上尚存在創立自己石材品牌的不足,在方法上未找到切實可行的打造自己品牌的良策。
不久前,一直主營家電業務的美菱集團,出人意料地宣布進軍礦石開采領域,并稱美菱欲打造中國石材第一品牌。芬蘭石材商表示,要嚴格按綠色標準提供中國所需的產品,并愿為中方用戶提供相應的技術合作。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外強勢資本的加盟,一定會催生出中國石材知名品牌和世界品牌。那么,石材企業如何創品牌,中小企業如何實現“不是名牌也暢銷”呢?
創造競爭優勢
一些中小企業的負責人總是感嘆自己沒有競爭優勢。在品牌知名度、資金、產品價格、銷售人員的素質、產品質量等方面均無法與大企業相抗衡,面對大企業的品牌產品咄咄逼人的營銷攻勢,往往一籌莫展。現代企業的競爭,已不是單純的產品、資金、技術、品牌等方面的競爭,而是觀念的競爭,思維方式的競爭。一個企業可以缺少資金,缺少產品的知名度,但只要不缺少思路,有全的觀念,就有競爭優勢。將“智力資源”與“市場資源”、“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結合起來,進行優化組合,形成企業強有力的“營銷資源”。企業大可不必為企業缺少資金、缺少價格上的優勢而發愁。營銷專家劉春雄說,企業只要有思路觀念的優勢,其產品就具有競爭力,無形的優勢往往比有形的優勢更有價值。
另辟奚徑,避免與同行展開同質化的“對抗性競爭”
目前,國內已形成康利、東成、環球、溪石、東升、華輝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石材產品的專業化和特色化上也有所突破,但是更多的企業還在生產量大面廣的“大路貨”,沒有自己的特色。量大面廣也就意味著在同類產品泛濫的國內石材市場,大多數石材企業的盈利空間相當有限。再加上這幾年陡然增加的大量分羹者,大多數石材生產企業的處境并不樂觀。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大部分石材企業追求的只是短期利益。它們沒有關鍵的加工工藝,也沒有走出同質化競爭的困境;它們并不關注品牌建設,也不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是癥結所在。短期利益的角逐使得石材產品的供需關系嚴重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不是單純地體現為供不應求或者供大于求,而是面對分眾化、個性化和專業化的市場需求,有效供給不夠。迅速捕捉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是石材企業搶占先機的前提,而現狀是,很少有石材企業會去主動換位思考,考慮客戶的需要。
因此,產品創新、銷售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福建南安銀華的做法就很值得業內企業參考。"銀華"把原來分開銷售的洗手間臺面和面盆捆綁銷售,產品遠銷歐美,深得市場青睞。因此,另辟奚徑,在提升工藝設計水平和專業產品上面苦下功夫,也許會發現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境界。
做精、做專、做深、做品牌
據統計,2005年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石材生產、加工企業共有1341家,而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只有92家。正是這92家企業,2005年創造的銷售收入占到了全行業銷售收入的近40%。在這種境況下,接下來的路如何走?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指了兩條“明路”:要么像環球、康利、溪石等龍頭企業一樣,把市場做專、做深、做精,繼而推向全國,多地分設加工網點,一點一點地累積自己的品牌;要么利用福建水頭、山東萊州和廣東云浮等區域天然的資源優勢,把石材生產、加工企業密集地區打造成集約化、高效益的產業集群,以規模效應推動行業的進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也許是因為目前日漸擴大的市場需求讓石材企業產生了錯覺,歷經了20多年風雨滄桑的石材行業尚未在品牌上下太多工夫,"品牌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品牌沒有樹立起來,市場就難以有大的突破。這種尷尬,對外出口的企業感受最深——和國外產品相比,沒有品牌就只能被動接受,除了價格優勢,幾乎一無所有。而價格上的優勢,又須時時提防隨時會被扣上“傾銷”的帽子。云南遭遇的品牌之痛仍在隱隱作痛,大小款式類似的花瓶國產和進口的價格差了100倍。這足以讓業界警醒了,拼價格,賣產品的路將越走越窄,主導話語權的最終還是品牌。
建立以企業文化為核心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在一些石材廠,粉塵滿天飛,材料到處放,員工無精打采的現狀不足為奇。這種不注重現代管理,小作坊式辦廠必須導致企業利潤低,發展慢,留不住人才,甚至招不到人才。任何一個品牌企業離不開一個高度忠誠、高度專一、高度穩定且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員工團隊,而這一團隊又離不開以先進企業文化核心的現代管理制度和機制。在水頭康利花園式廠區里,幾乎沒有粉塵張揚;在溪石,到過溪石廠里的人都會被其有朝氣、有正氣、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所感動。“思路決定出路”、“人品鑄就產品”、“制度第一,老總第二”、“科技打造行業典范”……“大企業”、“大品牌”的凡此種種理念和遠見,早已被業內人士所熟知,所認同。
先品后牌,質量誠信擺中央
要創品牌,質量、誠信是硬道理。低價營銷絕對不等于品牌行為,為了壓價,通過產品質量、產品配置、誠信服務方面的“打折”來“減本”無異于扼腕自盡,因為他們已經失去建設品牌的基礎。提高“經營價值”、實現“高附加值經營”才是明智之舉。沒有一個名牌不是把質量和誠信作為發展的內功來練的。
世界石材網www.www.dechunwat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