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料是整個石材產業鏈中的源頭,沒有原料,工廠就成了無源之水。本文就近幾年來進口荒料市場狀況與一些業內資深人士進行探討,與讀者共勉。不同意見者請發E-mail:isixm@hotmail.com
就在五六年左右做進出口荒料生意的人,都在偷著樂!中國市場高額的利潤讓他們的腰包都鼓起來了。現在中國前十名的石材大腕們有幾個沒有從進口荒料中嘗到甜頭,目前依舊是其主要的利潤增長點。不少企業原始積累就是從進口荒料開始的,原因很簡單,前幾年中國建筑市場迅速發展,石材需求量的激增,國產石材無法滿足市場的全部需求,有些國外石材的花色品種是獨一無二的,加上國人的消費觀念,造就了進口石材生意紅紅火火。
早期的進出口石材荒料大部分是由臺商引進,原因也是由于國內早期做石材生意絕大多數人都是做國產石材,文化素質不高以及無法與國際接軌,而臺商在這方面有優勢,首先語言上沒有障礙,深諳國際貿易規則,當時臺灣南部城市花蓮縣石材產業也十分發達,原材料大部分是進口,所以進口荒料的運作在臺灣相當成熟,而中國大陸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廉價的勞動力,進口石材早期由臺灣商人在大陸運作也順理成章。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種格局已經完全被打破了,隨著資訊透明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陸市場已經完全不是由臺商說了算,本土經銷商迅速崛起,國外礦主或國外大礦主在華成立的子公司或合資公司都在銷售他們的石材荒料,甚至一部分有實力的工廠也加入了銷售進口荒料的行列,導致做進口荒料供不應求的狀況早已風光不在,競爭異常激烈,中國的石材商人直接到國外去采購或者開礦比比皆是,如今,賣方市場正變成買方市場,實力不濟的公司只好轉行或關門。有一位原在國有控股公司做采購進口荒料的黃姓經理無限感慨地說:“以前那種賣荒料的好日子已經沒有了,現在是連買石頭都得求人。他舉列說在印度的礦山上,同樣一塊石頭(暢銷品)就有很多中國進口商都在爭,印度礦主則坐收漁翁之利,誰出價高就賣給誰,很多去過印度買料的人都有同感。其實不僅是印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西,瑞典,挪威等有石礦的地方都發生同樣的故事。荒料的競爭在國外的礦山上就已經展開了。由此可見進口荒料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目前荒料的銷售形成大多數是賣給石材工廠,也有部分有能力的直接做工程。國外礦主推廣方式絕大部分正是通過STONETECH這個平臺,中間商則是通過人員和關系來推廣他們的產品,在每年一屆中國的STONETECH的國際館中,青一色的是各個國家組團的礦主, 中國的經銷商在此難覓蹤跡。
在未來中國市場進口荒料的競爭中,從經銷商的競爭格局將變成礦主之間的直接較量,中間商將退出市場或轉變成銷售商,競爭手段將由單一的石材專業展會轉變成多種營銷手段的競爭,服務將是價格以外的主要競爭手段之一,隨著中國政府對引進資源產品扶持力度的加大,競爭也將逐步加大。
隨著一些常規品種的礦山資源枯竭,引進新的石材品種已成為必須,進口荒料商就要不斷開發,引進新產品(新石種),而新石種的開發和市場培育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都不是小公司所能承受的,新品種的引進是利潤與風險共存。
2007年建筑市場整體下滑必然對進口石材荒料市場產生影響。實力與新的營銷手段將成為各進口荒料商較量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