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2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1.規模以上石材企業經濟效益:據國家統計局對1887家規模以上石材企業的統計,2006年1--12月,全國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人675.4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1%;實現利潤總額47.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1%;工業增加值255.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6%。
2.規模以上石材企業板材產量:1-12月,大理石板材累計產量2365.88萬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增長20%,花崗石板材累計產量16009.15萬平方米,比2005年同期增長19.7%。
3.全國石材業全部進出口情況:2006年全國石材進口金額10.51億美元、重量597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27.80%和30.63%;全國石材出口金額28.69億美元、重量1482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28.53%和20.98%;全國石材進出口合計金額39.21億美元、重量2079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28.35%和23.68%
二、2006年石材行業運行主要特點簡析
1.產量繼續大幅增長。各類產品產量都有不同的增長,其中大理石板材和花崗石板材的產量均同步快速增長。
2.企業經濟效益較好。特別是福建、山東、廣東等石材大省企業經濟效益均出現大幅增長,且大型石材企業效益明顯高于小型企業,說明結構調整取得實效。
3.進出口增長強勁。進出口金額直逼40億美元,中國石材在世界石材貿易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提升。
(1)出口平均單價繼續回升。在2005年我國石材出口平均單價回升的基礎上,2006年我國石材出口平均單價達到193.63美元/噸,每噸比2005年的182.27美元上升11.36美元,上升幅度為6.23%,說明全行業結構調整取得進步,石材深加工效益進一步顯現。
(2)中國加人WTO后全球石材資源共享和配置作用更加明顯。我國石材出口以花崗石制品和大理石制品出口為主,而進口則以花崗石原料和大理石原料為主。據統計,全年花崗石制品出口約19.7億美元,占石材出口總額28.7億美元的68.7%;大理石制品出口約6.0億美元,占石材出口總額28.7億美元的21%;在石材原料進口中,花崗石原料進口約4.8億美元,占全年石材進口10.51億美元的45.86%;大理石原料進口為5.36億美元,占全年石材進口10.51億美元的51%;這與石材業積極開展來進料加工貿易有很大關系,中國大量進口優質高檔花崗石原料和大理石原料經深加工后再出口,也說明花崗石制品和大理石制品是中國石材出口增值最多和最大的部分。因此,我國在現階段繼續保留和鼓勵石材進出口及加工貿易政策,取消石材原料進口關稅是完全必要的。
(3)我國石材出口市場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日、美、韓、哈薩克斯坦、德國占據我國石材出口市場前5位。在我國石材出口的亞洲、歐洲和美洲這三大市場中,出口亞洲的絕對金額和重量雖然仍在逐年上升,但所占出口總額比例卻逐年下降,而出口歐洲和美洲的絕對金額、重量和所占出口總額比例都在不斷上升。經統計,2006年我國內地石材出口目的地超過3000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排名如下:日本597,137,448美元,美國449,933,228美元,韓國376,393,874美元,哈薩克斯坦149,033,455美元,德國124,143,793美元,荷蘭107,175,556美元,中國香港84,118,092美元,英國75,849,473美元,比利時74,517,307美元,中國臺灣68,295,976美元,西班牙64,466,140美元,意大利37,761,551美元,加拿大37,573,583美元,俄羅斯聯邦34,014,553美元,阿拉伯聯合酋長國33,836,413美元,法國32,718,788美元。出口市場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抵抗風險。
(4)由于中國石材使用量巨大,開采及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競爭能力大大提高,部分國家不得不放棄傳統而辛苦的石材加工業,加快了石材加工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加上北京、上海、天津等重點城市大型項目的提前效應和不斷實施,使得2006年我國石材進口額和出口額雙雙猛增,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材“加工廠”和進出口大國。
4.隨著全國大型石材企業不斷進人福建水頭等重要產業集散地以及對國內石材資源的有效控制,產業整合、資源整合及大企業布局進人白熱化,必將進一步加快產業升級。
5.石材業繼續被列入許多地方的支柱產業加以重點發展,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如福建的廈門市、泉州市、南安市、福鼎市、羅源縣、安溪縣,山東的萊州市、平邑縣、五連縣,廣東的云浮市,湖北的通山縣,吉林的蛟河市,四川的寶興縣,廣西的岑溪市、賀州市等都將石材列人當地經濟的支柱加以重點發展。石材新聞
6.全行業注重規范石材礦山,提高石材礦山開采技術,技術進步取得可喜局面。中國石材工業協會在福州召開了“全國石材礦山工作座談會”,對金剛石繩鋸等先進開采技術進行了推廣。
三、2007年政策調整變化及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分析
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天津濱海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再加上東部沿海省份要率先實現現代化,這些都需要大量投資。可以說,當前的中國是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建設,到處熱氣騰騰。特別是2007年奧運工程將全部完成,北京將迎來石材裝修的高峰,上海世博會工程也處于緊張的施工中。因此,2007年我國石材業將繼續穩步快速增長。但是,影響我國石材業發展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廣大企業高度關注。
1.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2006年9月14日,商務部等5部委聯合公布了調整部分礦產品的出口退稅的新政策,部分石材產品出口退稅被取消。取消出口退稅和保留出口退稅所涉及的石材有三大類:
(1)涉及的第一大類石材是海關稅則第25章下的2515, 2516的石材原材料即大理石荒料、花崗石荒料、板巖、砂巖等,這類產品中國已經不再大量出口,有的只是零星數量,取消出口退稅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2)涉及的第二大類石材是海關稅則第68章下6801全項,6802項部分產品類別,本章為加工制成產品。其中:被取消出口退稅的6801項為較初級的低檔石材制品,如手工制作的長方砌石、小方塊、鋪路石、路緣石、路邊石、扁平石、廣場石、蘑菇石等,主要出口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還一同被取消出口退稅的6802項中有石制磚瓦、大理石板材和花崗石板材及建筑用碑石等較為高級的加工石制品。本類產品中國大量出口歐美及中東市場。這一政策的調整,使得這兩類石材制品增加約20%的成本,估計中國出口企業會提價10%-20%.
(3)涉及的第三大類石材是海關稅則第68章下部分6802項的石雕、石刻及墓碑等高級石制品、6803的板巖制品及6804的石磨、石碾制品,這部分對日韓及歐洲地區的輸出量較大,尤其是對日出口的墓碑最大。保留出口退稅自然不受影響。
2.土地、資源及環保成本日益提高。隨著國家對土地、資源及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如保護青山綠水、道路、農田、城市生態、礦產資源等,這些保護的落實和力度的加強,使得中國石材行業的土地、資源、運輸、環保、安全、工廠污水處理等成本投人加大,石材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大提高。
3.匯率變動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石材行業將繼續產生較大影響。隨著中國加人WTO,中國政府一直在履行自己的承諾:即加大中國經濟的自律和自由度,增加經濟的透明度,擴大市場經濟規律的影響度。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化、國際化,人民幣匯率不斷受到人們的重視,人民幣匯率適度的提升以及匯率波動幅度的加大,即更國際化和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已經成為很多國家的訴求。自2006年年初以來人民幣有了較大的、持續的升值,預計2007年,人民幣仍將會有更多的變動,仍將持續升值,而且變動幅度將加大。我國石材行業不得不提高價格,以應對匯率變動的風險。中國石材網
4.石材行業的人員補充不足,勞動力成本提高。近年來中國加大了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并減免了很多的農業稅收。這樣使得許多農民重新回到農業生產產業,放棄從事辛苦的石材行業,因而使得行業發展缺乏人才補給。
5.國際貿易摩擦的不斷發生對我國石材行業未來發展構成嚴峻考驗。繼2000年10月,歐洲國際天然石材產業聯合會聯合6個國家40多家企業向歐盟委員會控訴中國27家企業傾銷石材產品之后,2005年5月3日,美國金剛石鋸片制造商協會同其9家會員一起,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原產于中國的金剛石圓鋸片及部件發起反銷調查,涉案企業24家。最終,這兩起反傾銷案均以中國企業勝訴而告終。但是,2006年2月,土耳其有4家石材進口商向土耳其外貿署提交了一份申請書,聲稱從中國進口的天然花崗石對土耳其同類產品的生產造成損害。土耳其外貿署于2006年2月24日發布公告,立案對原產于中國的花崗巖進行反傾銷調查。2006年9月14日,土耳其外貿署發布了26289一2006/25號公告,公布對自中國進口花崗巖反傾銷案(土海關稅號6802.23和6802.93)的終裁結果,決定對自中國進口上述涉案產品征收每噸90美元的反傾銷稅,中國應訴企業未獲得土耳其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待遇。因此,我們應吸取這幾次反傾銷調查的教訓,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否則我們將失去發展優勢。
總之,只要全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及“兩會”精神,以創新作為發展動力,以推廣循環經濟,實現節能、節材、減排、保護環境為工作中心,按照資源開采科學化,產品開發差異化和標準化,生產過程清潔化,機械裝備智能化,管理規范化的原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防范和化解外貿風險,相信2007年我國石材業又是一個豐收年。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