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是世界人類誕生、繁衍與發展的重要地區 。從距今200萬年起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勞動與繁衍在這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從遠古時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時止,是我國古代地質事業和礦業的萌芽、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古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為我國古代文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為近代和現代礦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一、 中國古代礦業
原始社會時期以利用石料礦產制作工具為特征,始稱石器時代,并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舊石器時代從"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起,到"藍田人"(距今約6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50萬年)就開始利用石片、石塊等石料礦產制作石器工具來采集食物和抵御毒蟲猛獸的襲擊。這個階段屬于舊石器時代。到了新石器時代,石料礦產的利用更為廣泛,制作的工具也更為實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還有石斧、石鐮、石犁等,表明鋤耕農業開始向犁耕農業過渡。新石器時代在礦業開發利用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開發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屬礦產為原料來燒制陶器。另外,對玉石礦產、銅礦和煤礦的利用。
從夏代開始了我國古代史中的奴隸社會。自然銅的利用開始向青銅器過渡,并逐漸達到繁榮,之后又向鐵器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時期,除了開發某些非金屬礦產外,對銅、鐵、銀、錫、鉛、汞等礦產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煤炭也已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與管理的加強,礦業因擺脫戰國后期的戰亂影響而逐步恢復,鹽礦和鐵、銅、金、銀、鉛、錫、汞等的開采進入一個興盛時期。魏晉時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們也已懂得將石油作燃料用于戰爭中的火攻。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除了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出現了一個高峰外,鹽業的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隋唐礦政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全力發展銅礦并將采礦權全部收歸國有。
經過五代時期由于戰亂而導致礦業的蕭條之后,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礦業繼續發展。煤在宋代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手工業較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采煤為生。煤炭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
縱觀我國礦業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古代礦業活動經歷了由認識不自覺到比較自覺,又低級到高級,又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基本特點為:
1、中國是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2、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礦產數量眾多;
3、我國古代礦業活動地理分布既相當廣泛,又很不平衡,時間分布也是如此。
二、 中國近代礦業
我國古代礦業生產和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曾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幾千年來,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及生產力的提高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后來封建王朝未能很好地注意總結經驗以求進一步發展,也沒有及時注意吸收和采用世界上其他國家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成就,致使中國近代礦業 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
我國近代礦產地質調查與開發工作起步較晚。近代礦業開發工作是從鐵礦、煤礦開始的。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為了興辦洋務和北洋水師,制造槍炮、戰艦和機器以適應防務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大量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一方面開始籌劃發展現代礦業和礦產品加工業。但由于中國當時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止,帝國主義者在華開辦了許多較大規模的煤礦,外資煤礦產量占到了全國煤礦產量的83.2%。1903年中國人民掀起了從洋人手中收回礦權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侵華期間,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共霸占了中國煤礦200多處。抗日戰爭勝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礦少部分由邊區人民政權接管,大部分由國民黨政權接管。這些煤礦在解放戰爭期間遭到嚴整破壞,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恢復與發展。
近代鐵礦開發利用的礦山有40多處。有些礦山生產規模較大。并開始使用新的機器設備進行采掘、選礦和運輸。在有色金屬方面,1908年和1918年在江西南部先后發現了西華山鎢礦和大吉山鎢礦。由于軍需和國際市場對鎢的需求迫切,這兩個鎢礦很快投入開發,因此鎢精礦產量大增。古代早以開采的云南個舊錫礦,自采鉛始,繼之開采錫礦,近代開始較大規模的開采。在貴金屬方面,除煉鉛鋅礦提取銀外,一些地區也開采金礦。
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進展緩慢建國前使用的石油鉆機僅15臺,油氣鉆井工作自1907年至建國前共鉆井169口。整個油氣勘察開發工作基礎薄弱,規模很小。
非金屬礦開發利用自古至今一直延綿不斷。從以北京故宮建筑群、南京中山陵等一系列古代和現代建筑群利用大量的花崗石、大理石、琉璃瓦、青磚等材料來看,建材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規模是很大的。
縱觀中國近代礦業,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質;二是民族礦業在艱難環境中掙扎前進,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生產規模不大。
世界石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