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漢全席”石頭宴
當天津投資7億元建奇石展館時,當各地每年都舉辦不同規模的奇石展或交易會時,山西的奇石收藏家對此卻望而興嘆。作為文化大省,山西的石文化在建設文化強省中缺位,并且難以形成規模,喪失了發展產業鏈的機會,山西石文化正瀕臨滅絕。
當前狀況
賞石文化是人類的根主文化,在我國有幾千年發展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大眾休閑文化。
我省奇石資源相對單調,其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歷山奇石(包括垣曲黃漢石)和西山梅花石,在全國較有影響,并且市場價格不菲,其次是西山日月石和文字石,也都有品牌。
我省現有省石文化藝術研究會、運城市石文化藝術學會、忻州市賞石協會、大同市賞石協會、垣曲縣賞石盆景協會、垣曲縣西山賞石協會和中條山賞石協會7個民間賞石組織,幾個協會加到一起,會員總數約500人左右。
這幾年,我省賞石藝術等研究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影響很好,共應邀參加過寧夏第二屆賞石研討會、濟南首屆賞石研討會、上海第二屆國際賞石會議壇、南京第六屆賞石研討會、天津雅石論壇、廣東汕頭雅石論壇、北京人文大學賞石論壇等全國性研討會,并且每屆都有論文發表。
目前,我省沒有一家像樣的奇石展館及賞石展,奇石收藏家多數屬于家庭式交易,雖有鋪面,也都比較分散,規模較小,檔次較低,從而形不成氣候,沒有形成市場環境與氛圍。而更多的收藏家只是在玩石,并未將其列為一種產業。
據記者了解,山東濟南市政府投資建成了濟南奇石館;寧夏銀川投資建成了寧夏奇石館;蘭州有蘭州奇石館……而我省,目前除榆社化石博物館外,還沒有一個由政府投資供游人參觀的奇石展館,但在全國各省大都有由政府或企業家投資興辦的奇石館,并且很多城市都有一條相對集中的奇石街或者奇石城。這些奇石街或奇石城大都集中有30~100戶,由個人石館經營奇石。
它山之石
由于沒有一個由政府投資供游人參觀的奇石展館,我省賞石氛圍和環境比較沉悶。雖然從1999年后,我省幾乎每年都有一次規模不等的石展,但是由于沒有官方的參與,形不成規模,根本沒有影響力,也未形成氣候。
因缺少資金投入和無固定場地,我省只在2005年與商家合辦過一次全國奇石展覽會,而一個石家莊橋東區人民政府從2004年起,每年都舉辦一次全國展銷會。由于是政府舉辦,場地、資金都有保障,現在在全國的知名度很高,每次都有近400家廠商前往,大大活躍了河北賞石文化事業的發展。
廣西柳州因歷屆的奇石節帶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奇石行業的發展,將奇石文化作為特色旅游龍頭產品帶動柳州旅游業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柳州奇石文化,進一步鞏固了柳州“中華石都”的地位。
而在其他一些城市,每年的會展也都是“政府搭臺百姓唱戲”,加上廣泛的宣傳,都形成了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奇石展或交易會。這樣,既活躍了當地文化生活,也拉動了餐飲、賓館等服務行業,又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還搞活了當地的旅游。
亟待挽救
山西省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侯桂林告訴記者,我省目前賞石文化比起上世紀90年代有了不少發展,并且對外也有了一定影響,但是同全國一些省份相比,就顯得還很落后,這與山西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差距較大,名不副實。
侯桂林說,從神話傳說到考古發現,從賞石資源到古代文化遺產,山西有許多令人驕傲、并且可以對內對外交流的石文化。但是由于沒有政府的支持,僅僅依靠民間自發的組織去發展石文化,無論從人力、物力還是財力,都不可能將賞石文化做強做大。
“當今的奇石市場,不只是供需雙方進行交易的窗口,而是已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愛石之士進行交流、陶冶情操、以石為友、傳播信息的場所。此外,成就規模的大型奇石展或交易會,已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對拉動當地第三產業,發展壯大旅游經濟都有影響,并且可以形成產業鏈。”侯桂林說。
侯桂林認為,人品與石品既能在這里得到檢驗,又能在這里得到升華。因此,開拓奇石市場,對豐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思想、藝術素質,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作為文化大省,山西各級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門應放眼全國、放眼全世界,找出差距,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挽救瀕臨滅絕的石文化,讓其也成為建設文化強省的一部分,為山西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