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指的是具有某種藝術特征,可供人觀賞的天然石頭。很多人認為,奇石既是天工所造,那就不允許有人為加工的痕跡,否則,其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將被大大削弱。在龐大的奇石類群中,就存在著一部分被人為切底的奇石,其價值一直備受爭議。 中國傳統石種淄博文石(亦稱博山文石),較早見于切底。淄博文石分布于石灰巖、花岡巖、粘板巖相間的土層中,石表紋理變化豐富,形成各種皴紋,或成物象、或為景觀,玲瓏多姿,千奇百態。這種體積較大的粘板巖類奇石,石體則需作切底或按局部形狀需求進行截取。 中國四大名石中的英石開發較早,分為水石、旱石兩種,極具“瘦、皺、漏、透”之石相,可惜由于這種奇石必須鑄鑿才能得之,故正面變化多端,背面平坦無奇。尤其是一些體積較大的景觀石,欲置穩于底座,非得選擇鋸鑿面朝底,否則難以安頓。 另外,近些年,福建漳州九龍江北溪一帶開發出大量的九龍璧奇石,體積較小的卵石可以直接安頓于底座內,而體積較大的河礁石,則必須采取局部切割的方式才能獲得“奇”的部分。 上述幾種類別的奇石,它們在山地、江河中的形成機制各不相同,但是,人們為了獲得而采用切割、鋸鑿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這實屬無奈之舉。 奇石的藝術價值來自其外表的類藝術形式以及所能反映出的意蘊內涵,這些也是決定它是否具有觀賞價值的前提。切底奇石的可觀賞部分同樣是大自然的杰作,表現出一種人未能及的自然美形態,所以它仍可被稱作奇石。“奇”主要指的是石頭的可觀賞部分符合這一要求。試想一下,如果同一方奇石切底或非切底,安頓在配制的底座內,其所反映出的藝術形式會不會改變?不會。這樣,從審美角度上講,經過切底的奇石與未經切底的奇石相比,具有同等的藝術性,所以其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不應該被削弱。當然,如果切除了“精彩”部分,則另當別論了。 我們應該尊重藝術規則、收藏規則和事物客觀存在與發展的規則,對賞石、藏石抱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某些爭論不休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