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遼陽白塔公園里多了一處新景觀——遺跡園
遼陽白塔公園里多了一處新景觀——遺跡園
[ 發布時間 : 2007-1-6 10:53:46 ] 瀏覽次數:
雕花柱礎、雕龍碑頭、無字碑……近日,為迎接新年,遼陽白塔公園里多了一處新景觀——遺跡園。
據了解,遺跡園由排列在草坪兩側的近70塊“老石頭”構成。這些“老石頭”最早的刻自漢代,也有遼金時期、宋、明、清時期的。它們是廣佑寺遺留下來,散落在白塔公園各處的。近日,公園安排專人花費一周時間,用吊車、鏟車將這些遺跡整理到一起,建起了遺跡園。
據悉,進入白塔公園后沿塔畔湖向廣佑寺方向就是遺跡園,遺跡園不設門票,免費參觀。
柱礎上了解深遠歷史
廣佑寺遺留的大型柱礎石長、寬均在1.2至1.27米之間,高0.56至0.85米之間,重約2.6噸。柱徑為0.75至0.90米,柱高為7.5至9.00米。根據《營造法式》推斷,當時其殿堂面闊為九間以上,山墻用素平礎石,大殿應是重檐歇山頂,無外廊建筑。此柱礎石應是遼、金時期的成品。柱礎石材的產地均在遼陽地區。
但其遺留的中、小型柱礎石長、寬均在1米,高在0.5至0.6米之間,重0.4噸。主要用于配殿房使用。經專家認證為“覆盆式柱礎”,與唐代柱礎石風格相符。石材產地在遼寧省的千山地區。漢代的柱礎石很少有圖案,而宋、遼、金時的柱礎石圖案內容很豐富。其中有一塊少有圖案的柱礎石經專家認證為漢代柱礎石。因年代久遠,這塊柱礎石風化很厲害。據考證,這塊柱礎石為5至7間殿堂的柱礎石。這足以向游客證明廣佑寺在漢代就已經粗具規模了。
三塊清代石塊雕花精美
遺跡園內有三塊石頭,其雕工都很細膩,經考證均屬清代風格。其中兩塊為欄板石(面枋),一塊為閂眼石。其中一個是雕在欄板石上的一尊龍頭、鹿腳、獅子身和尾的雕獸,有人說是“四不像”,究竟是什么,還有待專家、學者論證。
其中一塊殘缺欄板石上雕有一人推車上橋,上部有祥云。據鞍山游客李女士說:這是柴王爺推車。她還哼唱了一首河北民間小調:“趙州石橋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國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伊呀嘿)。”并解釋說:“這車上推的是四大名山。”
另外一塊雕有桅子花圖案的是閂眼石,上閂眼石用于插管門閂。
無字碑待人評說
眾多遺跡中一塊斷成兩截的無字碑很特別。它上面的字跡似有似無,多名專家經多方查證,均無法說清這碑出自何時,為何而立。只好放在那里等待后人解答。
柱礎就是柱底下墊的一塊石頭,它的功能是防備地面水濕及腳踢等損壞柱腳。在柱礎上高起一塊圓形物,狀如盆的叫做覆盆,這部分是匠人施展工巧的地方,雕刻工藝費錢、費時。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