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山東石材工業產品出口成績斐然,石材產品出口貿易逐年增加,但山東石材工業產品出口在整體技術水平、自主創新開發能力、產品質量、品種、檔次和管理營銷經驗等方面,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當前山東石材工業產品外貿出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石材出口產品的結構與質量問題近年來,山東石材產品主要出口至日本、臺灣和韓國。可以說,山東出口的石材產品結構有了很大地改善。可以看到,在萊州的石材市場上,年生產能力為各類板材2000萬平方米,工藝品300萬件(套)以上,有8大系列近百個花色品種、10大門類的國產石材、進口石材,各種石材裝飾產品、工藝品、配套產品應有盡有,板材精度高,工藝品精致,產品暢銷海內外,出口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近年來山東石材出口產品在結構上有了明顯的改善,石材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荒料和初級產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山東石材享有國際市場份額在不斷增加。但在山東石材產品出口中長期存在著產品結構低級化問題。同時,山東出口的石材產品中老產品占多數,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再加上花色品種陳舊跟不上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也較低下。中國的石材更多是在“貼牌”銷售。由于缺乏品牌,國內石材進口產品與出口產品存在較大的價格差,出口效益低下。同時由于石材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同國際市場的價格差距明顯過大。如同樣是紅色花崗巖,國產中國紅1平方米300~400元,而印度紅則在1000元以上;同樣是藍色花崗巖,中國天山藍1平方米300~400元,而巴西藍竟高達2000元;山東出口石材的價格和同年國外進口的石材的價格懸殊之大,也令人扼腕嘆息。
二是機制問題目前,已有相當多的石材企業加入了出口的行列,但這些企業市場應變能力低,新產品開發、深加工、資產兼并重組、新的增長點的培育都進展遲緩,從經營機制到管理制度對市場的適應程度低。如何面向國際市場轉變企業經營機制,使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主體是走出國門的必備條件。(1)企業優勝劣汰的機制還未很好的建立。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它是通過競爭機制得以實現的,這是石材企業不可回避的現實。引入競爭機制,就是使企業自立于市場,使優勢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發展壯大,落后而又不能扭轉落后局面的企業則遭到淘汰,退出市場。國際市場競爭的殘酷性必然要求建立這種機制,這是優勢企業通過市場競爭獲得自主發展的條件,又是被淘汰的企業退出市場的法定通道。而目前山東為數不少的石材企業優勝劣汰的意識淡薄,形成了依賴于外部環境的思想,適應不了國際競爭的需要。(2)目前,山東石材企業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現代企業機制尚不完善。如何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內部,建立各方面的責任制度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特別是在制定與現代企業制度和國際市場競爭相適應的經營者考核、獎懲和任免制度,勞動用工制度以及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急待完善和改進。(3)技術創新的機制。石材企業必須瞄準國際石材市場的需求,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和創新。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企業要把來自外部競爭的壓力,從內部創新的動力中增加挑戰資本。必須在建立企業技術進步機制上狠下功夫,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此外企業的經營機制不夠靈活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渠道和有效的國際石材市場的銷售網絡,對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反映遲鈍,沒有樹立起世界級的國際石材名牌,同時缺乏熟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了解國際石材市場行情的外貿人才,很多企業缺乏專業的國際營銷人員,對國際上的一些石材需求狀況、價格行情等信息,對登記制度、進出口政策等情況缺乏了解等等。因此,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的成功,除了產品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外,還要有新的企業文化,新的人才觀,新的市場觀,即消費決定生產和用戶至上服務意識;自我宣傳、自我推薦的企業形象意識。當然,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適宜國際競爭環境的產權結構、組織結構的改革,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創造了前提,但新的機制并不能自然形成,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形成相應的利益結構。
三是效益問題“企業無序競爭是導致出口量增價跌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山東省石材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和分布呈現“小、散、亂”的特點,主要以小型開采加工企業為主,小型企業數量占9成以上,大中型企業不足5%.由于企業普遍規模偏小,技術水平偏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使得企業只能通過相互壓價進行競爭,行業秩序十分混亂。此外,開采手段落后,石材的利用率較低。部分企業為了減少前期投入,大都采取“放大炮、挖山腳”的原始作業方式開采,大量被炸碎的石材無法用于加工規格板材,只能用來當作工業填充物——超細重鈣粉的生產原料,或者干脆被丟棄,使得石料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幾,資源浪費巨大。加上由于礦山開采企業進入門檻低,造成企業規模小,且長期以來礦山投入不足,開采方法與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導致當前石材礦山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和分布呈現“小、土、散、亂”的特點,與山東省石材工業的發展極不協調,粗放型加工導致石材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由于企業數量多、分布散、規模小,從而導致缺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當前石材產品缺乏差異性,石材產品權益意識薄弱,互相模仿、惡性價格競爭情況嚴重,低價競銷情況突出。長期以來,山東石材企業缺乏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結構不合理,管理比較粗放,只是在國內外經濟拉動幅度大的時候,經濟效益才比較好,但靠自身實現效益的能力較弱。同時,長期以來,山東石材企業的出口追求的是以量取勝,目標是多出口,只要能進入國際市場,不管贏利與否,皆大歡喜。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國際石材市場看好的時候出口增長,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也照樣可以增長,其結果就是付出效益的沉重代價。就目前山東石材出口的現實來看,國內石材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外貿強勢不減,但存在的問題也應引起石材企業的重視。國內的出口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采取粗放式競爭,各自為政,靠拼價格、拼數量、拼優惠條件來擴大對外貿易,導致低價競爭,形成出口量上升,經濟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主要是因為缺乏有效的行業引導和協調,造成產品需求信息不靈,價格上惡性競爭,自相殘殺;這種行業協調性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造成“豐產不豐收”現象。低價競爭導致了中國石材出口效益不佳。近年來,中國石材出口金額增長率遠小于出口數量增長率。有人測算,中國石材出口價值增速落后于數量增速達5.1個百分點。許多主要品種陷入了出口越多,獲益越少的怪圈。出口產品價格偏低,利潤空間小,部分企業的出口利潤是靠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實現的。近5年來一般石材企業的銷售利潤都比較低下,多數企業產品的出口處在維持性的經營中,缺乏利潤支撐,加上消耗高等因素也加大了產品出口成本。雖然從近年來看山東石材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從中國石材業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來看,電荒、地荒、民工荒以及環保、原材料、政府服務成本的增加,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石材正處在一個要素成本急劇上升的階段,加之石材企業全球化的競爭日益加劇,導致石材微利時代隨之來臨。2005年以來,山東石材行業由于受原材料、能源、運輸提價等因素影響,產品銷售費用增加24.9%,產品銷售成本增加38.0%.預計今后石材工業生產與出口成本將上升,效益增幅會有所下降。同時,山東石材產品的出口渠道一般都控制在外商手中,外商把產品的價格壓得很低,所有這些是目前石材出口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四是品牌與標準問題一方面,從中國石材出口產品看,老品種還是占多數,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此外,出口的產品主要以荒料為主,大約占出口總量的60%.但荒料是作為石材加工的原材料。還有一些石材產品相對來說沒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中國的石材更多是在“貼牌”銷售。由于缺乏品牌,國內石材進口產品與出口產品的價格差一直很大。出口石材的整體價格始終維持在接近成本的水平上,而中國石材品牌價值帶來的利潤則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我國石材工業產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還適應不了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目前山東執行的石材產品標準還未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特別在產品技術標準、產品檢驗評定、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既存在著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接軌的差距,也存在著新開發的新產品的標準制定與修訂跟不上實際需要,有些產品雖然有標準,但與國際標準不相適應而影響了產品的使用。如山東石材為什么未能有效地打開歐盟、美國市場?這主要是由于歐盟、美國石材標準與中國標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樣,就必然導致山東絕大部分石材產品打不開美國石材市場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