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這里商機無限
柬埔寨雖是東盟國家中一個小國,市場規模不大,但這里對中國中小企業來說,可謂商機無限。柬埔寨人口目前約一千三百多萬人,金邊有一百多萬人口,但華人華僑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在柬的華人華僑共有七十萬左右,他們在柬埔寨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一些縱橫柬埔寨商海十幾年的企業家分析說,目前柬埔寨的投資環境非常適合中國中小企業投資,就房地產來講,目前在中國要投資成本會很高,但在柬埔寨投資只需要在中國不到百分之十的資金;加上這些年,柬埔寨的經濟正開始起步,人們的生活水準也隨著提高,對居家的需要也隨之提升。因此,到這里從事建材、房產生意可能會更有前途。從大的投資環境分析,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越來越好,和柬埔寨的關系更加密切,中國有很多水電、公路等項目正在柬建設,人員往來頻繁,加上柬埔寨是佛教國家,人們非常友善,社會治安狀況良好,這些都是值得中國中小企業前來考察投資的因素。而且柬埔寨首相洪森也曾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相比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柬埔寨更希望也更愿意接受來自中國的投資??梢姡砥艺欠浅g迎中國投資商的。
印尼:外資、外經、外貿全面發展
印尼是東盟國土最大、人口最多、資源豐富的國家,由于該國富含天然氣、石油、銅、金等礦物和森林資源豐富,加上其目前正在制定新經濟政策,因而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印尼經濟會迎來有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時期,因而參與對印尼的資源開發建設,擴大對印尼的進出口貿易目前正是良機,帶動我們的設備、技術、勞務出口,實現對印尼的外資、外經、外貿全面發展。
政府對外國投資始終持歡迎態度,實行開放政策?!∮∧嵬赓Y法規定:外國投資者可成立獨資企業,資本不受限制,但自投產和商業運營15年后,須象征性地將部分股權轉讓給印尼公民。外資企業期限一般為30年,并可延期。印尼對外匯沒有管制,印尼貨幣可自由兌換外幣,外國投資所得利潤完稅后可以自由匯出。外企的外籍人員僅限于管理人員和當地不能提供的技術人員,要求外企必須雇用一定數量的當地人并對當地雇員進行培訓。為此,外企要按照外籍人員的數量,每人每月交納100美元的培訓費。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地區占據策略性中心位置,國內企業如準備開拓東盟市場,可將馬來西亞作為跳板。
老撾:自1998年實行外資政策實行以來,到老撾投資的外商企業逐年增多,成效顯著。至2000年已有40多個國家的商人在老撾投資辦廠,投資項目達近千項,外資金額累計增至90億美元左右。泰國、美國、韓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投資位居前列。綜觀老撾利用外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投資范圍寬。 老撾引進外資伊始,投資范圍僅限于賓館、木材采伐等行業。隨著老撾對外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歐美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迅速增加,投資范圍也隨之擴大。據統計,老撾吸引外資的項目主要有農業、建筑業、木材加工業、礦業、貿易等。
2、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不斷增多。長期以來,泰、美等國一直是老撾第一、第二大投資國,其投資額遙遙領先于韓、馬、中等發展中國家。但是,近幾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加大了在老撾的投資力度,如韓國1988-1994年在老投資總額僅996萬美元,1996年猛增至4.55億美元;馬來西亞1988-1994年在老投資總額僅2 613萬美元,1996年猛增至2.02億美元。
3、水電建設投資迅速增長。近幾年來老撾通過各種渠道,包括采取國際合作、爭取援助、申請世行和亞行巨額貸款、鼓勵外商融資參股經營等措施,加大了水電開發力度。水電開發的外資引進額已達45億美元,約占外商在老撾投資總額的67%。目前已有7個大型項目在興建,多數項目已竣工,這將大大緩解老撾電力短缺的狀況,同時還可向泰國出口電力。
緬甸:目前外國在緬甸的投資多屬中小規模性質。 緬甸在吸引外資方面對中國寄予很大的希望,歡迎中國在加工制造、能源、礦業及房地產業的領域對緬甸大量投資。
泰國:自1960年泰國開始吸引利用外資以后,外來投資穩步增長,但一直到1986年投資規模都比較少。1986年以后,隨著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的中小資本大量向外轉移出口工業生產基地,泰國的外來投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論是投資額還是投資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1993年以后,進入泰國的外來投資勢頭有所減弱。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泰國投資環境惡化,貨幣貶值,股市暴跌,致使投資風險加大;市場疲軟,國內購買力下降,產品銷售困難;原材料漲價,使生產成本提高。國內外投資者對泰國投資信心不足,短期投資大量外流,外國投資全面萎縮。隨著1999年泰國經濟開始回升,外國投資已開始增加。據泰國投資局的BOI統計,2000年泰國已批準外國投資項目1024個,合同投資總額3 145億泰銖,比1999年增長了100%,最大的投資者為日本,其次是歐洲、臺灣和新加坡。
新加坡:在工業化時代就開始推行外向型發展戰略,給予外國投資與本國相同待遇,且將政府工作的重心始終放在投資鼓勵上。鼓勵的對象既有國內企業,也包括外國企業。鼓勵的目的:一是為了建立新的工商企業;二是為了鼓勵現有企業通過機械化、自動化和引進新產品、新服務來使企業層次升級。鼓勵的措施主要采取稅收優惠的手段,如取得“先驅工業”地位的企業,可以減免企業利潤稅,為期延至10年;在投資津貼鼓勵中,應稅收入可以減免一部分生產性設備新投資。此外,鼓勵措施還有:對批準的境外貸款計劃,實施利息支付減免;某些研制和開發的費用可以從收入中二次扣除;創新發展計劃中規定,政府可以給予相當于直接開發費用50%的補助,等等。同時,新加坡還非常重視勞資關系的協調。工業化初期新加坡為了吸引海外勞動資源密集型的直接投資,首先加強了勞動立法,以保證穩定的勞力供給、勞動力成本和和諧的勞資關系。
加油!中國石企!
東盟自由貿易區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我石材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然也面臨著管理水平、人員素質、支持跨國經營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企業抗風險能力、企業發展戰略選擇、產品品牌如何被認知等一系列的挑戰。市場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的競爭,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是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的,因此,結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的現實和長遠的需要,企業從長遠考慮,要從現在開始狠抓高素質的從業人隊伍建設。一方面廣招賢才,為企業注入新鮮的活力,增強企業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對現有人員通過有計劃的、不同方式的培訓教育,真正培育出一批懂經營業務、懂市場、懂行管理的經營人才以及一支精通外語和跨國經營業務,綜合素質好的人才隊伍,練好內功,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貿易市場的洪流。
市場經濟是開放的、沒有國界的,我國正在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將同現存的國際市場經濟體制聯結起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進一步促進這種聯結。我國的石材企業應抓住契機,通過在東盟諸國開展貿易往來更有效地提高產品開發、市場銷售以及市場應變能力,盡量利用國外的人力、自然資源和某些基礎設施,來增強石材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