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南安水頭鎮,不知世上石頭多
"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白海棠、橄欖綠、野玫瑰……在鎮上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合格產品公示牌”上,各種石材的名稱讓人眼花繚亂,粗粗一算,光是大理石和花崗巖品目就有144種。“這只是我們市場石材品種的一個零頭。”建材市場黨支部書記黃明星笑著說,“如果全加起來,有千把種。凡是世界上已經開采的大理石、花崗巖,在水頭都能夠找到。有時候,新開采出的石料還沒來得及命名呢!” 水頭的石頭多,水頭的石頭也“大”。如今,這里的石材年交易額突破30億元,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材進出口基地。“買石頭、賣石頭,到中國、找水頭”,已成為在國內外石材經銷商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然而,在建材市場沒有建立之前,這里只有一些沿國道兩旁臨時設立的石材攤點,既影響交通,也不成規模。攤主大多來自鄰近鄉鎮,因為水頭并沒有什么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水頭鎮因勢利導,在1999年創辦了經營面積20萬平方米的建材交易市場,組織各地廠商入場交易。從此,水頭鎮里的石頭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來自福建寧德的商戶林樹安12月13日上午見到記者時,手里還攥著兩張集裝箱發貨單,“三亞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從我這兒訂了4萬元的產品,這不,貨物剛剛發走。”自打建材市場一開張,林樹安便搬了進來。如今他在老家辦了兩家石材廠,雇了百十號人,每個農民工一天能掙二三百元。林樹安的商鋪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看上去有點簡陋,“有了市場和商鋪,我和許多客戶建立了固定聯系,一年銷售額有上千萬元呢。” 像林樹安這樣的商戶,在石材市場有600多家。而市場之外,是大大小小600多家石材加工企業。 其中有不少企業還在國外建立了公司或辦事處,在外開采石料,運回國內加工成材,再供應各國市場。福建石輝石業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來到石輝公司的加工車間,只見幾塊一人多高的石料放在機器上,被鋸條切割成板材。切割過程中使用的冷卻水,被送到污水處理池中,沉淀后循環使用。污水處理池旁,一臺運貨卡車正停在料斗下裝著貨物,公司經理潘小毛告訴記者,卡車拉的是從污水中回收的石粉,“那可是制造人造大理石的好原料。”石輝公司不但是南安最早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國際標準的石材企業之一,對石材的綜合利用也走在了前面。 在公司的“藝術馬賽克”車間內,30歲的王明秀正在“畫畫”,旁邊是不同顏色的大理石薄片,有紅棕色的,有白色的,還有黑色的。只見她將這些長約1厘米的大理石薄片一塊塊拼貼在圖板上。潘小毛告訴我們,這幅馬賽克鑲嵌畫是外國客商訂制的,一幅要3萬元。所使用的全部是過去只能填埋的石材邊角料。如今,公司將這些過去的“廢物”加工成各種規格的石塊、石片,生產出的各種馬賽克產品一個月能賣一百多萬元。在石材市場的帶動下,南安市石材企業已經發展到1500多家,今年產值預計將達到180億元。 來自浙江玉環縣奧德利閥門廠的沈光琴是侖蒼鎮的老住戶,來此做泵閥生意已經10年有余,水暖城一開張便搬了過來。如今他家工廠一年1000多萬元的銷售額,有三分之二是在水暖城成交的。“這里有許多人在全國經銷水暖器材,貨比別處好賣。” 不到南安不知道,這個福建人口第一大縣(市),曾有20多萬人在全國各地經銷水暖泵閥。過去逢到春節,來自廣東、浙江等地的成千上萬家水暖企業,都會前來拜會經銷商,展示產品,簽訂合同,建立聯系,把鎮子擠得水泄不通。看到這種狀況,南安市和侖蒼鎮順勢而上,于2004年建立了“中國水暖城”,并舉辦了中國(南安)泵閥水暖交易會,為溝通產銷提供平臺。如今,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的這一專業展會,成交額達到10億多元。 在培育市場、強化銷售的基礎上,侖蒼鎮還根據全市總體規劃,以水暖城為依托,積極構建水暖專業工業園區,形成了從生產到流通到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鏈條,使水暖器材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以高新技術園、輝煌工業園、美宇閥門園和中國水暖城為支撐的水暖專業工業區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并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扶持的產業集群基地之一。園區內擁有水暖閥門企業600家,產品多達3000多種、2萬多個規格。全國水暖行業的7個馳名商標中有3個出自侖蒼鎮。水暖業成了侖蒼鎮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光去年就創造了50億元的產值。 如今,南安市依托市場發展產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泉州市委常委、南安市委書記駱國清在與記者交談時表示:“有項目、有基地的市場,才是有依托、有活力和有后勁的市場。”在水頭鎮的中國石材城、侖蒼鎮的中國水暖城、官橋鎮的中國糧食城等五大市場和建材、水暖、光伏電子、精密機械等八大基地的帶動下,南安經濟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世界石材網 www.www.dechunwater.cn
與水頭鎮石材市場的喧鬧繁忙相比,同屬南安市的侖蒼鎮的專業市場————“中國水暖城”顯得安靜了許多。這個首期建筑面積9萬多平方米的水暖市場里,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的白色為底橘色鑲邊小樓鱗次櫛比列在路兩邊,一層是店面,上面幾層則是商戶們的住房。鎮黨委書記郭志強告訴記者,這里的500多家商戶,大都來自外地,做的都是批發生意,別看現在客戶不多,去年一年交易額有3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