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福建擁有62項中國名牌產品,"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到目前為止,福建擁有62項中國名牌產品,福建的中國名牌總量排在廣東、浙江、山東、江蘇之后,居全國第五位。在商務部新近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中,福建有18家企業獲得出口名牌稱號,位居全國第五位。
“然而,福建在全國叫得響并真正產生品牌效益的品牌卻只有‘七匹狼’、‘安爾樂’、‘潯興拉鏈’、‘福耀玻璃’等少數幾個。”福建省致公黨副主委鄭永祥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率地告訴記者:“從總體上看,福建名牌還存在著企業規模偏小、科技含量低、市場占有率小、創新能力弱、品牌知名度不高等情況。”
無序發展令人憂
2004年,福建省的“安爾樂衛生巾”、“心相印紙巾”、“安踏運動鞋”、“七匹狼茄克”、“九牧王西褲”、“SBS拉鏈”、“恒順梅花傘”等名牌產品在國內市場上占有率均為第一。同年,紫山集團生產的“紫山”牌蘆筍罐頭年出口量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華藝集團的“華藝”石英鐘表機芯產量占全球的1/5;多棱鋼砂有限公司生產的“富棱”牌鋼砂、鋸條銷量占國內市場份額90%以上。福建省的石材產量幾年來更是一直在全國排名第一,出口量占全國的65%。
這是福建名牌企業喜人的一面,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福建省還沒有哪怕1個品牌成為世界品牌500強。
2005年國家質檢總局啟動“世界名牌”產品評價程序,福建省由于沒有一個企業自主品牌產品達到年銷售額100億元、出口5000萬美元的申報門檻,而集體名落孫山。就是獲得“中國名牌”稱號的“航母”級企業也屈指可數,大多數名牌產品的檔次和質量僅處于中等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產品不多,品牌規模效應未能全面發揮。這種情況與江浙一帶相比差距仍較大,如寧波僅雅戈爾公司一家2003年產值便達109億元。這些事實,充分反映了福建省名牌產品實力的不足。
一邊是“量”的多,一邊是“質”的少,福建這一“多”一“少”的名牌現狀令很多人感到擔憂。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建省石材業在全國銷量第一,卻沒有一個中國名牌。
“雖然福建取得了那么多省級、國家級名牌,但是說實話,我本人來福建至少幾十次,目前還沒有哪個福建品牌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4月14日,專程從臺灣飛到福建作《超競爭時代企業經營管理戰略》主題演講的臺灣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博士呂鴻德對福建品牌的陌生,令在座的不少企業負責人感到羞愧。
“我們省的品牌發展太亂了!比如說,泉州出了‘富貴鳥’這個中國名牌產品,當地馬上就冒出了‘××鳥’的牌子。再比如說,‘永春蘆柑’成了全國名牌產品,但是現在順昌蘆柑也開始打著‘永春蘆柑’的招牌。像這種李逵李鬼同時出現,套用、冒用知名品牌打擦邊球的情況,很容易把剛剛成點氣候的品牌扼殺在搖籃中。”鄭永祥分析認為福建名牌面臨“劣幣驅逐良幣”之憂,他同時指出:“要減少傍名牌現象的發生,企業一定要增強品牌的自我保護意識。‘永春蘆柑’雖然時常遭遇順昌蘆柑的假冒沖擊,但永春方面至今也沒有提起訴訟。可見福建省企業的品牌保護意識仍然欠缺。”
由于部分地方和企業的品牌保護工作沒做好,一些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也僅限于曇花一現。鄭永祥掰著指頭如數家珍地感嘆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的‘水仙花’冰箱、‘海鷗’風扇,在全國已家喻戶曉,如今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而有些品牌雖然有一定知名度卻也一直長不大,如漳州的‘片仔簧’藥業,該藥一度不僅在國內叫得非常響,而且揚名國外,然而現在的‘片仔簧’卻今不如昔。福建的名牌產品的流失率太高、壽命太短!”
福建名牌跛足前行
品牌的價值就在于它是一種能為企業占領和擴大市場、帶來豐厚收益的無形資產,它可以使價值10美元的產品,賣到100美元甚至更多。可口可樂公司總裁伍德拉夫曾宣稱,即使整個可口可樂公司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僅憑“可口可樂”這塊牌子就能在很短時間內東山再起。伍德拉夫的自信就是建立在“可口可樂”高達674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之上。
鄭永祥說,企業“自主創新”最重要的是“品牌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七匹狼”這個品牌,剛開始只是生產休閑茄克,現在已經形成了香煙、鞋業、運動服為一體的產品系列。目前“七匹狼”公司已成為茄克衫國家標準惟一的參與制定企業,“七匹狼”品牌價值目前已達34.65億元。
“福建省的名牌產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紡織服裝、鞋類等輕工類產品,而附加值較高的高科技產品相對稀少。福建省在高科技產品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只有廈工、萬利達、飛毛腿、福耀玻璃等少數幾家企業,下階段福建省要重點在高科技產品方面爭取突破。”此話出自福建省質監局質量管理與認證處調研員柴一青之口。
榮譽稱號浪得虛名
“企業的產品評上名牌后,產品就會賣得快,賣得多,賣得貴,這對企業來說是最大的獎勵。企業很關注品牌本身的市場推動作用,也就是品牌效應,名牌產品能夠使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柴一青如是評價名牌稱號給企業發展帶來的積極意義。
石獅帝牌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昌武的觀點與柴一青不謀而合,他說:“獲得名牌尤其是中國名牌的稱號后,企業招商就容易多了。能夠獲得名牌稱號,就表明產品質量信得過,在經銷商和消費者心目中的美譽度比較高,這樣企業的商品自然銷得快。”
正因為獲得名牌產品稱號對企業來說如此有利,以至于不少非正規的社會中介評價機構也應運而生。侯昌武向記者透露:“事實上這些評選,無非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貨’就是各種牌匾、證書。在此過程中,有的是企業確實不知就里被蒙騙,有的則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鄭永祥進一步指出:“對已做成一定品牌的企業,政府要在公共財政上加大投入,扶持該品牌做大做強,而不是一看到人家賺錢了,就眼紅就去吃拿卡要。事實上,幫助企業做強品牌是一種雙贏,政府也能從中得到回報,不僅增加稅收,同時也能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
名牌評選優先考慮11類產品
“對名牌要加強保護與扶持力度。”柴一青完全贊同鄭永祥提出的關于福建省加快實施名牌戰略的建議。他認為,要杜絕傍名牌等打擦邊球的現象,工商、質檢部門必須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打假重任,發現假冒名牌一律嚴懲不怠。同時企業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要把跟品牌相近或類似的商標名稱進行保護性注冊,讓無良企業無縫可鉆。
“在福建、中國、世界三種‘級別’的名牌產品中,‘中國世界名牌產品’代表著企業的最高榮譽。目前,我國僅有海爾和華為兩家獲得了‘中國世界名牌’的稱號。‘十一五’期間,福建將向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發起沖刺,爭取實現世界名牌產品零的突破。”柴一青鼓勵獲得中國名牌的福建企業要向世界名牌的目標攀登,“不過,中國世界名牌產品的門檻非常高,比如其中有一個很硬的指標,那就是產值必須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出口必須達到5000萬美元。目前,福建省廈華、夏新、冠捷、福耀、龍工、廈工等多家企業有望向這一目標發起沖刺。”
福建省的目標是,在2010年之前,福建的中國名牌產品數目由現在62個發展到120個,世界級名牌產品達到3-5個。“要達到這一目標,最關鍵的還是企業要發揮人才的作用,提高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為人才創造第二、三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企業領導要有名牌戰略的規劃思想。”柴一青說,離開了人才的支撐談企業的名牌發展戰略就成了無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