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價格“漲”聲一片,人民幣匯率“一路飄紅”,但是對廈門一些出口企業而言,卻如同“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一里一外兩方面的壓力正擠占著它們的利潤空間,把它們逼到“內憂外患”的境地。
擔心匯率風險不敢簽長單,激烈的競爭又不容企業輕易提價轉嫁壓力,對此,市貿發局局長熊衍良在日前接聽市長專線時表示,今年還將加大出口扶持政策,最大程度地化解這些不利因素對廈門出口造成的影響。熊衍良同時強調,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不利,企業應主動運用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
長單變成燙手山芋
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有多大?日前,廈門一家貿易公司就為此上演了一出悲喜劇:該公司一些已執行而未收貨款的合同,因為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破8”,一夜之間就令企業損失了數萬元。這家企業的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這批合同都是去年接的單,雖然當時已經把人民幣升值因素考慮進去,但是到結匯時發現利潤縮水,心里仍難免不是滋味。
玉鳴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則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一直保持升值勢頭,使得出口成本增加,以前夢寐以求的長單現在已經變成了燙手的山芋,誰也不敢接。這位負責人說:“人民幣還會升到哪個地步,誰也說不準,萬一到結匯日正好撞到匯率上升的‘槍口’上,那更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
正是擔心匯率風險,許多企業都一反常態地選擇了“炒短線”。記者了解到,在不久前的廣交會上,廈門不少出口企業都因此投鼠忌器,只接3個月以內的短單,對一些長單只能“忍痛割愛”。
產品差異小 提價風險大
既然人民幣升值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那么能否通過提價轉嫁這一部分壓力呢?
“難!現在我們這行競爭非常激烈,價格已經相當透明。許多企業只要有單就做,如果我們提價了,在產品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客戶肯定就選擇別的廠家。就算扣除這些行業惡性競爭因素,我們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優勢還是價格,如果連這個優勢都削弱了,一些對價格敏感的客戶就會流失。”一位從事石材貿易的經理向記者分析說。
由于在這次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破8”過程中,匯率雖然上升,但變動幅度比較溫和,據記者觀察,不少企業也因此陷入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覺得變動幅度小,提價的正當性不足;另一方面,就好比“溫水煮蛙”,不到一定的程度,這些企業還是得熬著。
當然,企業也不能坐以待斃,許多企業老總表示,他們會在產品結構調整和研發上下工夫,增強自身競爭力。此外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提高報價。
原料漲價擠壓利潤空間
出口企業的煩惱還不止這些,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也在擠壓著它們的利潤空間。怪不得一位外貿公司老總戲說自己的處境是“內憂外患”,怎一個愁字了得!
據有關人士介紹,鋼鐵、燃料、礦產等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揚也對我市外向型企業帶來很大影響,特別是廈門主打的機械電子行業。另據了解,用來加工翡翠的寶石等也已漲價,同樣將對廈門相關企業造成沖擊。目前,除被動提高價格外,企業普遍的做法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加強管理來消化一部分成本。
也正因為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廈門一些企業也相應增加了進口。據熊衍良局長介紹,今年第一季度,廈門進口增長迅速,達到29.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6.6%。其中資源性產品如機電、電子材料的進口表現最為搶眼。專家分析說,加大國際采購力度,不僅可以避開國內原材料的高價,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沖了人民幣升值的風險,可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
利用金融工具避險
由于人民幣處于將持續升值的預期下,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已經成為廈門出口企業一大挑戰。對此,有關專家認為,必須學會利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事實上,在去年7月人民幣匯率改革啟動后,廈門金融業已經開始強勢推介匯率避險和貿易融資產品,如遠期結售匯合同、票據貼現、匯率調期等,但由于這些金融工具至少要增加1%至1.5%的成本,這對長期不把匯率風險計算在成本之內的國內出口企業來說還很不適應,因此企業使用的積極性還不高,短期內只能以漲價的方式自己承擔風險。
對于出口信用保險,專家介紹說,由于購買出口信用保險產品的出口企業可以將信用險項下的美元貸款進行自由結匯,這意味著出口企業在獲得美元貸款后,可以將貸款兌換成人民幣并持有或使用,達到有效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的目的,不用擔心人民幣升值使得手中的外匯變得“不值錢”。
另外,企業也可以投保貨幣風險,當保險標的因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時,可從保險公司得到適當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