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藝術走近大眾
[ 發布時間 : 2006-4-25 8:21:45 ] 瀏覽次數:
一、石雕藝術的演變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匆匆腳步,石雕藝術從簡單走向繁復,從樸素走出輝煌,可以說,迄今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比石雕更為古老,更容易為人們接納和喜好。
事實上,石雕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石刻藝術的創作在不斷地更新和進步。不同的時期,石雕在類型和樣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遷。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審美追求,都在催生著石刻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概而言之,石雕歷史是藝術的歷史,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人類文明進化史。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石雕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承前啟后、兼容并蓄、相互借鑒、融匯古今,吸收各派藝術精華,提高藝術品位,使作品有思想、有內涵、有意境、有生命,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經得起時間、文化、風雨的考驗。
二、承載城市文化的石雕
如果說城市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那么,石雕則是用石頭為這本書做的插圖;好的插圖可以鮮活地呈現書中的人物和情節,使文章增色出彩,優秀的石雕則可以形象地反映城市的歷史和風貌,成為城市的高光亮點。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不僅集聚了物質和經濟,也集聚了文化和藝術。城市像一座露天美術館,可以容納并陳列著大量的石雕作品。它們題材廣泛,或歷史或現實,或事件或人物,或精英或庶民;造型獨特,或寫實或抽象,或古典或現代,或靜止或動態;風格迥異,或古樸或清純,或端莊或幽默,或凝重或飄逸;布局有別,或獨立或成組,或集中或分散,或高架或平置。如此豐富多彩的石塑,被稱之為陽光下的藝術,以其三維造型的強烈體量張力和藍天之下日動影移的微妙變化,在演繹著城市的故事,在與市民面對面的交流中,對人們道德情操的培養、文化素質的提升、精神文明的建設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有眼光的城市管理者,總是敏感地意識到城市石雕是如此緊緊地把城市與文化、建設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城市石雕來記錄自己的歷史,塑造城市形象,反映文明成果,展示美好理想。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分別在國家廣場和行政中心以及其他重要地段,布置了眾多的城市石雕,徜徉其間,令人流連忘返。通過這些“石頭插圖”,可以更好地解讀城市這本書,就會感悟到城市的文明程度、精神氣質、藝術品位和文化追求。
三、石雕藝術走近生活
如今,石雕藝術已經不是專門用來表達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的專利,它越來越快地走進人們的生活,走進家庭。石雕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建筑,雕梁畫柱,亭臺樓閣,增加了建筑的表現力;庭院小品,噴泉牌樓,人物動物,增添了人們生活環境的情趣;連一些燈箱、信箱、桌椅,都可以用石雕作品來表現,耐看實用。用一兩尊抽象藝術作品放在家里,久久地欣賞,不但凸現家庭的藝術氛圍,還可表現主人的情趣。在石文化節上,貴則幾十萬,一般上萬塊,便宜的幾百塊就可以挑上一、兩件石雕作品,有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藝術珍品,有的只是一般的家庭裝飾品,因人而異,因家而異,合適就好??梢?,石雕藝術已經越來越走近大眾生活。
四、2006首屆上海石文化節
上海市規劃部門最近的普查結果發現,上海目前有雕塑1034座,優秀作品只占10%,另有10%屬劣質作品,80%作品水平平庸。
上海市政府發言人焦揚說,目前上海城雕缺乏總體規劃,重要公共空間缺乏有力度的城雕作品;缺乏精品力作,沒有出現能代表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的城市雕塑。為此,上海決定出臺《上海市城市雕塑總體規劃》。
響應市政府號召,挖掘石文化、表現石藝術,促進國內外優秀雕塑家、石雕企業與上海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欣賞優秀石雕藝術,多引進優秀石雕作品來裝扮上海這個美麗的城市,豐富上海市民的精神生活,上海石材行業協會責無旁貸。我們相信,2006上海石文化節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石文化節上的一些優秀的石雕作品,一定會容光煥發,絢麗奪目,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閃射出藝術的光輝。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