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石頭是越來越值錢了。惠安的能工巧匠簡直可以把石頭當泥捏,雕刻出各式各樣的石雕,不斷改進的工具又使石材的深加工越來越規模化。然而,石頭是不可再生的,深度開采使資源開始枯竭。作為資源支撐型的產業,石頭沒了,石材業就消失了。可喜的是,廈門石材業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國外,機器設備從國外引進,原料從國外采購,加工場有的則設在國內,有一部分產品又出口,形成一個大循環。
廈門沒有多少礦山,可供開采的石礦更是少得可憐,但這并沒影響其成為福建、乃至中國石材集散地和石材貿易中心,這得益于廈門的港口業發達、較早介入石材業、市場日臻成熟。如果有一天,廈門的石頭開采光了,港口并不會因此而消失,這就迫使業者轉換思路——到國外開礦便是一種新的經營方式。
信息網絡的發達、交通的便捷已為石材業把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提供了完善的體系支撐。這種拓寬視野、人為我用的經營理念很多行業已開始涉足,廈門海滄房地產開發投資公司不是到海外賣房了嗎?
對于石材業者來說,如果固守在廈門、在閩南、在福建甚至在全中國,那么市場肯定是狹小的——相比于全球市場。更何況,石材業是資源性產業,決定了它必須打碎裂地域枷鎖、突破觀念屏障、更新技術設備,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