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外表能夠看到蟲子的胸節和一棱一棱的尾甲,我們和三葉蟲的標準化石樣進行了對照,兩者基本沒什么區別"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從石頭外表能夠看到蟲子的胸節和一棱一棱的尾甲,我們和三葉蟲的標準化石樣進行了對照,兩者基本沒什么區別!”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工程師邵宗琦的話讓人吃驚。
26歲的小伙沈子楠沒想到,自己從山東省沂蒙山區買回來的這個“大塊頭”,竟然被初步鑒定為距今4.3億年前、具有地質礦產科研價值的古生物化石!走進沈陽市渾南新區金家灣村的沈家大院,一座座類似石雕的東西出現在眼前,仔細一看都是天然石頭,沒有絲毫雕琢痕跡。它們有的像張嘴的大鯊魚,有的像偷懶的海豹,有的像直立的駱駝。
“6年來他一直在收集石頭,石頭就是他的心肝寶貝。因為我們家有個石材加工廠,這給他的收藏提供了不少便利。以前是運來各種石頭后他先挑選,后來他就自己到各地去選了。這些年買來的石頭也得幾十萬!”沈子楠的父親說。
“今年春節過后,我到山東沂蒙山區采買石頭,這塊11噸重的石頭我一眼就看上了。整體是個和平鴿形狀,外表沒有雕刻或者鑿過的痕跡,自然天成。買下來倒是容易,可是運回來就費勁了,因為它有11噸重。我們雇吊車將它放在專用的貨車上,派專人一路跟著,還給它上了保險,光運輸成本就上萬元!”沈子楠說。
沈子楠對這個大“家伙”格外鐘愛,從山東運回家后,站在院子里天天看??粗粗?,他就發現石頭表面有幾處像小蟲子之類的東西,好像鑲嵌在上面似的。“是石頭上的瑕疵,還是石頭和別的東西撞擊形成的?”沈子楠和父親發現這個秘密后,開始自己找答案。
“會不會是以前的小生物化石呢?”小沈拿來各種化石圖片進行對比,吃驚地發現這些像蟲子似的東西和書上的三葉蟲化石、蕉葉貝化石非常像。尤其是蟲子一棱一棱的身體形狀和尖尖的尾部,幾乎是一模一樣。
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的邵宗琦工程師來到沈家大院,拿三葉蟲標準化石樣與“和平鴿”身上的小生物進行對照。從其外部呈現的特征看,初步鑒定其是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距今約4.3億年。這對于當地礦產形成、地質地貌研究及自然環境等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據介紹,三葉蟲最早是隨著寒武紀初期的小殼動物群出現的。三葉蟲并不遵循著單一的生活模式,有些三葉蟲喜歡游泳,有些喜歡在水面上漂浮,有些喜歡在海底爬行,還有些習慣于鉆到泥沙中生活。它們占據了不同的生態空間,寒武紀的海洋成了三葉蟲的世界?!鞍延谢牟糠衷页鲆徽麎K,拿到我們的研究室進行研究,能夠最終確定!”邵工程師說。如果確實有科研價值,我們愿意把大石頭交給有關部門進行研究,發揮其最大價值!”沈子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