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企業面臨的危機
[ 發布時間 : 2005-8-10 8:20:42 ] 瀏覽次數:
石材向來被看成是一種低門檻、高利潤的行業。然而,最近一段時間,石材的這種特性變得模糊起來。受運費上漲、資源趨緊、成本上升等影響,部分規模較小的石材企業面臨倒閉。
<br>
<br>諸多難題接踵而至
<br> “因船運運費上漲,原本5%的進出口利潤全攤到運費上了。”一位建材經銷商介紹運費從去年開始就漲了,由于國家宏觀調控,鋼材、鐵礦、砂等的相對需求增大,造成運力緊張,運輸成本自然扶搖而上。加上今年6月治理超載以后,原先十有八九都會超載的船運運量減少,運費成本壓力大增,石材荒料、產品的運輸成本和費用急劇上升,按最保守的估計,漲幅在30%以上,原先進出口1萬美元的石材荒料可以賺500美元,現在一分錢也賺不到了。
<br>
<br> 據粗略測算,目前每立方米石材荒料運到水頭,運輸成本增加了140元左右。同時,石材加工的配套材料,如機械配件、包裝材料、磨具磨料也在跟著漲價。和船運費用的上漲相比,陸運費用的漲幅更猛。
<br>
<br> 運費一張口,就咬掉了石材企業的大部分"蛋糕",而限電后導致的成本上升也狠狠地啃上了一口。據了解,一限電,企業的訂單就不能及時交貨,往往延誤了商機。其結果不僅是客戶取消訂單,有的企業因此被客戶索賠,損失不小。
<br>
<br> 而少數擁有備用發電機的企業,為了趕交貨期,自己發電,生產費用也高了。據測算,如果企業自己發電,每度電的成本要增加0.3-0.4元。如果是一家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每個月本來生產用電需5萬元,在自己發電后要多付出1萬元左右的電費。
<br>
<br> 石材原料的短缺也在"后院起火"。目前,我國除了高檔石材進口較多外,普通石材由于價格比進口低得多,幾乎被所有石材企業采用。而今年以來我國加強了礦山安全控制,很多礦山都停止開采,石材原料的缺口因此凸顯。
<br>
<br> 一些主要的石材開采地,由于事故率大,被勒令停業整頓。據說,這些礦供應量很大,一下停止供應,造成缺口很大,只好用其它石材來代替,出現供不應求局面,價格也水漲船高。
<br>
<br> 在成本猛增的同時,石材成品的售價卻沒法提高。前些年,石材市場還算"油水"較多,同時門檻也比較低,所以引得大大小小的企業紛紛擠入這一領域。
<br>
<br> 有相關人士認為,由于企業太多,各自的存貨量也有很大差距。存貨多的企業就能抵得住眼下的種種壓力,能給出比現行成本更低的售價。如此,其他的企業雖然受成本提高之苦,卻無法提高售價。目前的種種影響可能會在明年顯現,到時候出口石材價格很可能遠遠沖破現在的價位。
<br>
<br> 種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很多石材企業幾乎賺不到錢了。據了解,過去石材企業有5%-10%利潤,而今只有5%以下甚至沒有了。換句話說,不少企業在做蝕本生意。
<br>
<br>破局之策呼之欲出
<br> 目前,我國對礦山開采的限制越來越多,以加強對山體的保護,鼓勵從國外進口石材荒料,利用別人的資源。事實上,全國每年進口荒料大概都在以35%的速度增長,且進口選擇余地越來越大,目前進口國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希臘、芬蘭、挪威、南非、巴西等國家。
<br>
<br> 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提出的石材進口零關稅的方案,已經送到國家財政部關稅司。"現在就是期待這個方案能得到批準。做這個方案前,我們走訪了很多企業,他們的愿望很強烈。"這位負責人說。
<br>
<br> 目前,我國每年石材出口總額約10億美元,零關稅方案將在一定程度上給石材企業減壓。目前,來料加工類型的石材企業已經享受進口免稅,所以進口石材并在國內銷售的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時,這也會促進企業多采用國外資源。
<br>
<br> 石材畢竟是一種再生周期極其漫長甚至可以說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零關稅"旨在鼓勵石材荒料進口。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國內石材加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成立協會減少企業無序競爭,進行價格協調。同時,石材企業也打算借此"擰"成一股繩。深圳一位經銷商說“過去單槍匹馬作戰,現在我們希望能用一個聲音對外。比如在和船務公司談判時,協會能幫企業爭取到更好的價格。”
<br>
<br> 天然石材資源日益緊張,是石材企業危機的原因之一,作為對策,一種以樹脂代替的人造石開始出現在市場上,并呈現日益增長趨勢。這種人造石是用樹脂摻雜石粉或石頭制作而成,表面比較光滑,相比石材荒料,人造石在外觀上還更好看一些,而且可以任意切割、隨意組合、修補,板材與板材之間可以實現無縫拼接,接縫處毫無痕跡,這是天然石材無法做到的,目前每平方米的價格在一兩百元左右,與天然石材的價格相差不大,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石材供應緊張的矛盾。
<br>
<br> 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人造石在市場上不是很受歡迎。目前人們還是認可天然石材,人造石暫時還不能將其取代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