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五蓮:做大石材加工 打造特色經濟
[ 發布時間 : 2005-6-9 17:10:25 ] 瀏覽次數:
五蓮縣近年來致力于打造特色工業體系,不僅解除了稅費改革后農業縣財政緊張的燃眉之急,而且將多年持續落后的縣域經濟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據了解,2003年,五蓮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銷售收入、利稅較3年前均翻了一番。2004年,后兩項指標又比上年增長60%以上。
以往幾十年五蓮持續進行山區開發,在惡劣自然環境中開辟出條條通道,為加快經濟發展打下了較好基礎。當地干部介紹說,如果沒有這些年的山區開發,五蓮現在仍將是困在群山中的“孤島”,任何發展都無從談起。如今,當人們駕車行駛在劈山破嶺建設的高等級柏油路上,會從心底里感嘆山區人民發展經濟的不易和執著。
“山區搞工業潛力不大”的思想曾長期禁錮五蓮工業的發展,尋找工業發展切實有效的推動力是五蓮縣委、縣政府苦苦思索的一大課題。五蓮縣委書記崔亮分析說:“只有找準切合實際的發展路子,并經過努力在較短時間內見到成效,才會消除人們的思想障礙,堅定發展工業的信心。”縣里經過研究認為,要想突破山區縣薄弱的工業經濟,必須立足實際培育特色產業,在部分領域取得進展后拉長產業鏈條、形成良性循環,才能逐步將工業做大做強。
2002年五蓮縣提出“工業二次創業”,其主題便是通過結構調整打造特色工業體系。秦杰介紹說:“我們這幾年努力打造的特色工業經濟,用比較形象的話說就是‘一塊石頭一塊鐵,一條線一根針’,即石材、農用車、紡織、工藝品等四大產業,主導全縣工業經濟格局。”五蓮縣將這四大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后,舉全縣之力進行扶持,一項項高含金量的政策圍繞這四大產業接連出臺。
五蓮縣農用車產業的龍頭企業五征集團是近年來當地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企業,在全縣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政府的強力扶持下,五征集團在農用車領域迅速嶄露頭角,年銷售收入連年翻番。據介紹,目前,五征在國內同行業中新產品開發速度最快,引領行業潮流,年利潤超過1億元。
五征的崛起帶動了一個產業,全縣為其進行零配件制造的配套企業達到160多家。這些配套企業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企業就有30家。目前,五蓮的農用車制造業一年加工鋼鐵達40萬噸。零配件制造業的年銷售收入20億元,加上五征集團,僅“一塊鐵”的年銷售收入就達60億元。
五蓮是山東省重要的石材加工基地,年產花崗石2000多萬平方米,主要由個體業戶開采加工,規模小而散,800多個加工業戶只有1000多臺鋸。由于缺少龍頭企業,產品檔次低,精細加工做不了,資源浪費嚴重且效益差。為引進日照市一個龍頭企業,五蓮縣從2001年開始在兩三年時間內與這家企業接觸洽談了上百次,最終在2003年實現合作。五蓮縣石材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年產值達到25億元。石材業集中的街頭鎮總共有農村勞動力2.5萬人,其中有2.3萬人參與石材加工。
為加速融入青島、日照經濟板塊,五蓮縣多方籌集資金,用一兩年時間改造了潮石公路等三條主干線,拓寬改造了縣境內大小道路12條,貫通了與青島、日照對接的“主動脈”,五蓮至青島的車程由2小時縮短為1小時,到日照則由1小時縮至15分鐘,順利融入半島“一小時經濟圈”。2003年,五蓮引進縣外項目380多個,實際利用縣外資金10億元,實現了山區縣利用外來資金發展的大突破。2004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又大幅上漲,達到上年的3倍多。臺灣佳展塑膠、美國丹納赫工具等投資上千萬美元的大項目也相繼落戶。
“既要靠自己的骨頭長肉,也要借外面的蛋糕壯肥。”五蓮縣已敞開“山門”搶抓發展機遇。從幾年前全縣沒有幾個掙錢的企業、許多鄉鎮工業一窮二白,到現在縣鄉工業的全面開花,五蓮縣逐步壯大了工業經濟。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