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田黃“收藏容易鑒定難”。對于田黃的有效認可,始終是困擾收藏者的一大難題。據報道,一位先生幾年前" runat="server" id="sitedescription" />
常言道,田黃“收藏容易鑒定難”。對于田黃的有效認可,始終是困擾收藏者的一大難題。據報道,一位先生幾年前曾在拍場買了一方田黃印,后拿到南方一家拍賣行委托拍賣時,卻被告知這根本不是田黃,而是“不錯的黃高山”。
據撰寫《鑒識田黃》一書的作者稱,他曾拿了一塊田黃石去北京某著名拍賣行,接待者看后卻冷冷地告訴他說:“這是內蒙古巴林石。”某電視臺在做田黃節目時,請來的專家大都是從事地礦學研究的教授,用的是光性特征、礦物組成分析法,將極具歷史人文內涵的田黃古印依附于科學儀器的檢測,確也是無奈之舉。
到底田黃誰說了算?有無公認的硬標準呢?
所謂田黃,顧名思義,即為“出產于壽山田坑中黃顏色的石材”。鑒識上的分歧可能還是因為這個定義太寬泛了。寬泛得就如同“黃河石”和“雨花石”的概念一樣,以至于能稱為“田黃”的石材太多了,因而造成人們眼中田黃標準的不同。
鑒識田黃,其實僅是對部分上品田黃而言,是對高價值的認可。時下受人青睞的田黃,一般來說,首先是要顏色好;其次應質感一流,具備公認的“六德”;同時,“開門”而又夠一定“件頭”的田黃,最好還得有田坑石的典型特征。當然,話是這么說,即便如此,鑒材范圍還是很大,也并不十分具象而易于掌握。即使有達此要求的“田黃”,說不定也會遭到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