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材概述
[ 發布時間 : 2001-3-1 13:05:43 ] 瀏覽次數:
福建石材(主要是花崗石)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比較悠久。古代建筑上,就已使用花崗石建造城墻、石祠、石廟、石墓、石房子、石塔、石橋及雕刻工藝品。建于五代時期高35米、七層八角的福州崇妙塔,是我省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塔;在莆田,歷代石刻、石建工程遺留豐富:建于宋朝元豐八年(公元1085)著名的莆田木蘭溪大型水利工程,氣勢壯觀;建于宋朝廣化寺釋伽佛塔,也是古代莆田石雕工藝水平的見證。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建造的著名的泉州萬安橋長540米,以及南宋紹定至淳祜年間(公元1228-1241年)建造的泉州開元寺東西塔(八角五層),其中鎮國塔(東塔)高48.24米,二壽塔(西塔)高44.06米,都是用南安豐洲的花崗石(稱“礱石”)建造的。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一帶宋代建造的石橋就有五十座,都是取材于當地開采的花崗石。
解放后,福建石材開采和加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國內興建的許多重大建筑物及名勝古跡也采用了我省花崗石。如北京毛主席紀念堂主體44根大明柱及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的部分關鍵構筑部件和浮雕,就是采用我省南安豐州的花崗石。廈門和東山島的兩條海堤,全部是用當地開采的花崗石砌筑。沿海地區的民房,更以當地產出的花崗石作為主要構筑用材。
福建的石雕工藝久負盛名,素有南派、北派之分。由于不同地域資源的不同,形成以軟石為原料的壽山石北派雕刻工藝以及花崗巖為原料的莆田、泉州一帶南派雕刻工藝。這二派工藝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品種琳瑯滿目,石文化內涵深刻,源遠流長。目前我省花崗石石雕已形成沉雕、圓雕、浮雕、線雕、影雕、微雕等六大類數百個品種。主要品種有石碑、石獅、龍柱、燈籠、璧雕、石桌、水缽、欄桿、石碓等。這些產品造型美觀大方、形態自然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深受國內外用戶的贊賞!
我省天然飾面板材加工始于七十年代后期。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掀起石材開發和加工熱潮。據初步統計,全省從事花崗石材開采的企業約有1.2萬家,石材加工企業約有4000家,全省現有石材機械設備、金剛石工具、磨料磨具、檢測儀器等制造企業近百家。隨著石材加工業的迅速發展,與石材相關的石材地質檢測、設計、科研等基礎行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全省已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石材工業體系。呈現以下幾個特色:
一、所有制結構由單一制向多元化轉軌。
福建石材企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吸引外資的增加,短短十多年時間,原先以南安市石料廠,惠安縣石雕廠為代表的國營單一制企業結構的主宰地位已被徹底動搖。集體、中外合資、外商獨資、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所有制結構多元化局面業已形成。
二、開采加工技術由手工半機械向機械化、現代化發展。
七十年代以前礦山開采多為私營個體以手工半機械開采方法為主,石材加工手工操作位居主流。八十年代中期,伴隨石材全球化戰略實施,國際市場對石材出口需求劇增,開采加工技術也突飛猛進。礦山開采方面,大型桅桿吊,電動氣動空壓機、挖掘機、鏟車等現代機械以及定向爆破和火焰切割等先進技術相續運用,開采規模與檔次均有質的提高。在萬余家礦山中,當推寧德虎貝“丁香紫”礦、“金沙黃”礦和古田鶴塘“桃花紅”礦、安溪“安溪紅”礦,武夷山小東坑礦山、廈門“海滄白”礦、晉江“巴厝白”、“內厝白”礦的機械化、現代化程度最高。
三、加工產品古今結合,東西方交融,品種日益多樣化。福建石雕產品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廣汲世界各國雕刻創作之精華,現已形成民族傳統雕刻為藍本,日式墓碑(含外柵配套產品)為主線,歐美風格制品為輔佐的石雕刻制品加工格局。飾面石材也由原本單一厚板生產轉為超大板、超薄板、燒毛板、剁斧板及高附加值的圓形異形石材產品多樣化生產。
我省石材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莆田以及寧德地區的福鼎和福安市。以泉州市加工廠最多。
四、石材科研、機械工具、檢測儀器生產向高、精、尖方向邁進。現有百余家科研單位、機械器具企業生產的產品包括有以砂鋸為主的大板生產線、雙向切機為主的薄板生產線,以及墓碑外柵成套加工設備等。近幾年新增有異形材、圓柱板、燒毛板等加工設備制造企業。其中有填補國內空白的手提風動雕刻錘、手提風動研磨機、手拉切割機等加工墓碑和工藝品專用設備。
五、產品質量穩中有升、出口創匯成績斐然。
據初步統計,1997年我省年產花崗巖荒科約150萬立方米,產量名列全國第一;全省花崗巖板材產量達7540萬平米,產量名列全國第二;大理石板材產量達102萬平方米。我省石雕制品出口創匯額占全省石材產品出品創匯總額70%以上。
綜上所述,我省石材工業不但生產銷量上名列全國前茅,而且石材產品出口數量和創匯額已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已成為我國石材生產大省和最大出口基地。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